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tài)導讀關注中國外交“朋友圈”、經濟新常態(tài)、權力懈怠與濫用、公共文化服務、強刺激弊大于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王毅:中國外交“朋友圈”越來越大 伙伴關系覆蓋全球】
3月8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兩會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外交部長王毅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回答中外記者時指出,2014年是中國外交的豐收之年,同時也是開拓之年,創(chuàng)新之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成功舉辦上海亞信峰會和北京APEC兩大主場外交,在歷史上留下深刻的中國印記。我們積極參與全球熱點問題解決,在國際和地區(qū)事務中發(fā)揮了中國作用。我們大力拓展對外合作,“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廣泛響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著眼于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正在走出一條結伴而不結盟的對外交往新路。到去年年底,我們已同70多個國家和諸多地區(qū)組織建立起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基本形成覆蓋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好朋友和好伙伴越來越多。2015年,我們將保持進取勢頭,拓展全方位外交,在堅定維護國家利益的同時,不斷擴大與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
摘編自《文匯報》
【施建軍、屠新泉:適應經濟新常態(tài) 保持戰(zhàn)略平常心】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施建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屠新泉撰文指出,正確認識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適應經濟新常態(tài),保持戰(zhàn)略上的平常心態(tài),既要堅定信心,又要調整策略。面臨宏觀經濟和對外開放兩個層面的新常態(tài),我國的對外開放戰(zhàn)略應從三個方面做出積極回應和適度調整:首先,要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心態(tài)認識和推進對外開放,在開放系統的能量交換中獲得新的發(fā)展能量。其次,擴大開放應當以服務業(yè)開放為重點,著力改善外商投資環(huán)境。第三,我國應當努力成為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的參與者和引領者。
摘編自 光明網
【江必新:權力懈怠之惡不亞于濫用之惡】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對國家權力的科學管理,要求樹立新思維,也就是法治的思維。通過法治實現對國家權力的科學管理,要求我們在以下方面有所作為:不僅要關注權力的濫用,而且要關注權力的懈怠。
傳統思維往往重視控制權力的濫用,對權力懈怠的關注明顯不夠。權力的“二重性”決定了權力可能被濫用,也可能不作為。因此,以法治思維實現對國家權力的科學管理,既要保證權力依法行使,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也要防止權力主體不作為,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不僅要注重對政府的管理,而且要注重對承擔社會公共管理職能組織的管理;不僅要求實現有效的治理,而且要求以文明的方式實現現代化治理;不僅要注重實體合法,而且要注重程序合法;不僅要具有合法性,而且要具有合目的性與合正義性。
摘編自《北京日報》
【陳瑛:敬畏和尊重先進文化戰(zhàn)士】中國倫理學會前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陳瑛認為,究竟怎樣對待我們的那些先進文化戰(zhàn)士?是以歷代某些文人的輕狂態(tài)度, 以“揭秘”和 “求真相”為名,指手畫腳地任意挑剔,吹毛求疵,甚至罔顧歷史事實,處心積慮地挑毛病、找缺點,以顯示自己的“高明”;還是俯下身來,以敬畏的態(tài)度,設身處地地體會他們在那些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的艱苦奮斗,學習他們的戰(zhàn)斗勇氣和過人智慧,尊重他們所取得的學術成就,時時對照自身的不足,努力向他們學習?這里不但反映了不同人的不同價值觀,而且也表現出個人人格和品德,它像一面鏡子,能夠照出自己靈魂的清濁與美丑;其結果也必然迥然不同:敬畏和尊重先進文化戰(zhàn)士的,帶來的是靈魂的提升和業(yè)務上的不斷進步,而那些藐視和詆毀先進文化戰(zhàn)士的,則會把自己引向平庸和墮落。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祁述裕: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重在最大限度地實現公民參與】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指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該確立一個基本的理念,就是公民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體。從這個基本理念出發(fā),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重在最大限度地實現公民參與,應該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強調公民共享、共建、共有的原則。做到這些,一要按照公眾的意愿,提供公眾喜聞樂見的產品;二要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服務;三要鼓勵公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管理。公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公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管理有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率,有助于保障政府與公民的溝通協調,調動公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總之,公共文化服務要突出公民的自我設計、自我管理、自娛自樂。
摘編自《北京日報》
【楊偉民:要防止國家競爭力曇花一現】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認為,“十三五”規(guī)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規(guī)劃,同時是面對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為我們國家第二個35年的發(fā)展開啟航程的規(guī)劃。作為小康社會的“收官”規(guī)劃,應該回答如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何保持經濟增長、如何提高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等問題。要增強憂患意識,防止在國家發(fā)展競爭中、在歷史長河中競爭力曇花一現,這是必須高度重視的重要話題。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李義平:當前實行強刺激政策明顯弊大于利】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義平撰文指出,就我國當前的情況來說,實行強刺激政策明顯弊大于利。強刺激政策不僅不利于結構調整,而且會妨礙市場機制正常發(fā)揮作用。強刺激的寬松貨幣政策不僅會侵蝕普通百姓利益,而且會鼓勵投機。若長期實行強刺激政策,成本會越來越大,代價會越來越高。
面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正確的做法是保持穩(wěn)增長和調結構之間的平衡,繼續(xù)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營造良好的宏觀經濟運行環(huán)境。同時,加快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向改革和創(chuàng)新要動力,讓市場去發(fā)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qū)間。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