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政治思想史研究、智慧城市、道路自信、政策網絡、新文化運動、“一帶一路”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季乃禮:理論與方法滯后制約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系季乃禮認為,制約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是理論與方法的滯后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簡單的用階級分析、唯心唯物二分等機械的分析方法遭到了學術界的拋棄,但對于用什么理論研究中國政治思想史并未達成共識,于是深陷于從概念到概念、從術語到術語的分析。然而,理論是幫助我們看待問題的視角,視角的差異會導致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出現差異,從而有助于研究的深入。缺少理論使我們的研究停滯不前。譬如,有的學者研究民本問題,爭論古代的民本思想究竟與現有的民主思想有多大差距,但卻很少關注到當今民主思想的發展問題。只有對西方的民主思想有著深刻的了解,才會對民本之爭有較為公允的評價。
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獻研究法,主要是從正史和人物著作中尋找材料,缺少對相關文學性材料的吸收。當年陳寅恪先生注重文學素材與史料的結合,得出了許多有影響的結論。而在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中,研究多關注說什么,但對怎樣說很少分析。譬如對皇帝的詔書和大臣的上書,分析重點在于內容,但對其格式以及背后的政治含義缺少分析。此外,訪談法、定量分析方法都還有待加強。尤其是涉及近現代的一些思想家,訪談法能夠使我們發現更多的史料。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劉士林:智慧城市的理想形態是科技型、管理型、人文型智慧城市包容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上海交通大學斐訊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劉士林指出,從全球范圍看,智慧城市建設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以數字科技為中心的科技型智慧城市,重點是先進信息通訊技術研發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二是以市政管理為中心的管理型智慧城市,重點是信息通訊技術在政府管理中的應用,提升城市管理和運營的效率;三是以人文科學為基礎的人文型智慧城市,重點是信息通信技術在公共服務和文化消費中的應用,提升城市的宜居度和人文關懷。
城市建設的最高目的是:既要有物質與技術的便利,有制度和秩序的保障,還要有人的幸福和夢想。與之相應,智慧城市發展的理想形態是科技型、管理型、人文型智慧城市的有機結合和包容發展,全面滿足城市化的物質基礎、制度文明和人文精神需求。任何單一型的智慧城市規劃與建設,由于只能解決局部問題,必然導致城市的片面發展。隨著“以人為本”的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技術”和“管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人文型智慧城市才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最高目標。
摘編自《文匯報》
【陳晉:道路自信來自道路前伸的內生動力】
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探索和前進了30多年,對這條道路的內涵和價值理解得越來越深入,同時對這條道路的未來發展也越來越自覺和自信。為什么這樣講?
首先,道路自信來自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改革開放后,為更好地興國強國,黨領導人民探索創新,終于開創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使它無可爭議地成為中國前進方向的最大公約數,成為凝聚人心的一面旗幟。我們說,中國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道理就在這里。從歷史和人民選擇的角度講道路自信,根據也在這里。其次,道路自信來自道路前伸的內生動力。中國道路的探索、開辟和發展過程告訴我們,它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因而它不會固步自封,擁有在實踐中主動發展的自覺意識和創新動力?!∽詈?,道路自信來自當代中國的成功實踐。中國道路在前進過程中經歷了各種嚴峻考驗,創造了世人矚目的奇跡。實踐的成功是最大的自信,在其他國情土壤上生長出來的道路說教,很難與本土生長的“成功”辯論。
摘編自《人民日報》
【張康之、向玉瓊:政策網絡實現了對國家與利益集團之間關系的重塑】
南京大學服務型政府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康之、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向玉瓊撰文指出,自19世紀后半期開始,社會組織化進程呈現出加速態勢,個人往往需要通過組織的形式去開展意愿表達。進入20世紀后,民主體制的運行已經與組織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了,只有通過組織,才能進入民主生活的過程。多元主義將利益集團的參與視為代議制之外的補充性表達渠道,在多元主義的觀念中,利益集團所進行的是具有充分競爭性的意愿表達,代表不同的社會力量同等機會地影響政策過程,因此可以避免單一國家權威中可能包含著的偏見,從而有助于保證政策問題建構充分體現民意。然而,20世紀60年代以后,多元主義對現實政治的解釋力受到質疑。先是多元精英主義對利益集團之間具有同等影響力的假設發難,接著是法團主義對國家作為一個自主的行動主體的強調,開始出現了一波將政策過程的社會中心論轉變為國家中心論的運動,從而重構了政策問題建構權的分配格局。不過,無論是多元主義還是法團主義,都是在一種單一中心的線性模式中去思考政策問題建構權的歸屬的,并沒有表達政策問題建構權的“去中心化”追求,而政策網絡概念的提出,改變了這一點。政策網絡概念意味著政策問題建構上的一種全新的解釋框架,是在“去中心化”的追求中構想政策問題建構過程的,擴大而言,也在社會治理結構方面實現了對國家與利益集團之間關系的重塑。
摘編自《江海學刊》
【王廣:如何紀念新文化運動】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研究室王廣認為,彈指一揮間,如狂飆巨瀾一般的新文化運動距今已過百年。今天我們如何紀念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學術界已經做了很多探討。四個方面應當予以充分考慮。第一,應當將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聯系起來進行研究。歷史是連續的而非斷裂的,因而研究歷史事件必須堅持整體的、本質的、連續的眼光。第二,應當將新文化運動的批判、探尋與其后對馬克思主義的接受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為什么當時的先進分子會發生馬克思主義的轉變,完全是由于當時別無出路,只有馬克思主義給中國帶來了希望。由新文化運動發展到五四運動,由批判封建禮教、試圖學習西方發展到信仰馬克思主義,這是歷史的脈絡,也是歷史的結論。第三,應當將新文化運動的批判價值與今天出現的一些現實問題聯系起來進行研究。新文化運動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批,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第四,應當將新文化運動與當代中國文化發展道路聯系起來進行研究。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曾培炎:“一帶一路”是互聯互通之路】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方首席代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曾培炎表示,全球基礎設施仍顯薄弱,不連不通、連而不通、通而不暢現象普遍,貿易投資安排趨于分散,國際資金融通依舊困難,互聯互通建設滯后成為制約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障礙。人類需要做好互聯互通這篇大文章,拉近各國在地理空間、物理空間和制度空間上的距離,保障全球生產要素自由流通,深化和擴大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全球發展打通經絡、舒筋活血?!耙粠б宦贰敝铝τ诩涌煅鼐€地區的互聯互通建設,推動“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領域齊頭并進,實現全方位、立體化、網絡化的大聯通。政策溝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保障,相關各國應就發展戰略和對策進行充分交流對接,共同為務實合作及大型項目實施提供政策支持。設施聯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通過共同打造若干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和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能夠形成連接沿線國家之間的基礎設施網絡。貿易暢通是互聯互通的重點內容,應著力解決投資貿易便利化問題,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共同商建更為寬泛、兼容的貿易合作體系。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通過推進亞洲貨幣穩定體系、投融資體系和信用評價體系建設,能夠打通融資貴、融資難的瓶頸。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通過廣泛開展文化交流、學術往來、人才合作等活動,能夠奠定雙多邊合作的民意基礎。
摘編自《求是》
?。ü饷骶W記者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