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民族融合、社會生態、生態文明、中國意識形態、中拉雙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何星亮:自然融合和主動融合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主流】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何星亮認為,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一個不斷互動和融合的發展史,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融合有其鮮明的特點。古今中外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變化、發展,都與民族融合緊密相關。關于“民族融合”,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從歷史的角度而言,民族融合是指兩個以上的民族,因雜居相處、互相通婚等原因,社會和文化互相滲透、相互影響,差異性縮小,共同性增多,最終融為一體。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一個不斷互動和融合的發展史,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融合有其鮮明的特點。首先是文化上的融合。二是越是戰亂時期,戰爭規模越大,民族融合的規模也就越大。三是少數民族統治區域內的民族融合規模最大。四是自然融合和主動融合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主流。
摘編自《人民政協報》
【郝時遠:在國際比較中堅定自信】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助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法學部主任郝時遠認為,我們需要借鑒國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絕不能放棄中國政治制度的根本。中國有9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56個民族,我們能照誰的模式辦?誰又能指手畫腳告訴我們該怎么辦?因此,在處理和解決民族問題方面,即便是借鑒某些具體措施,也要搞清楚來龍去脈,準確地了解對方的國情和政策依據。我們的民族政策,既有尊重歷史、順應人心的一面,又有體現國家統一基本原則。一個國家在解決民族問題上,選擇什么樣的道路、采取什么樣的模式,是基本國情、歷史演進、經濟社會狀況、文化傳統等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中國在處理統一和多樣的問題上,我們的理念和制度設計是非常先進的。我們強調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問題。
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開拓創新,這是習近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講話中深刻闡釋的重大政治原則。這條道路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于尊重歷史、符合國情、順應人心,在解決我國民族問題實踐中探索出來的偉大成果。對這個成果,我們要萬分珍惜。如果說實現程度不夠,是因為支持這種制度優越性的經濟基礎還未達到那個水平。所以,必須正確看待我們的國情,不能因為我們取得的成就而自以為是,也不能因為制度還沒有充分實現在經濟社會發展支撐下的優越性而認為技不如人,就要妄自菲薄地追隨他人。
摘編自《光明日報》
【苑衍剛:培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生態】
國務院研究室教科文衛司副司長苑衍剛表示, 建設“創業創新友好型社會”,就如同厚植沃土、疏浚源泉,才能形成百花齊放、萬流奔涌的生動創業創新格局,成為助力科學發展的強大力量。
第一,打造開放包容的創新文化。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首先要實現創新文化的復興。這就需要培育鼓勵探索、寬容失敗和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文化,讓創新的血液在全社會流動起來。第二,營造風清氣正的科學環境。發明創造是挑戰未知、充滿風險的事業,必須樹立理性思維、批判思維,倡導科學民主、學術自由、百家爭鳴。第三,強化全民素質培養和創業教育。我國人力資源豐富,但要在全社會打牢創新基礎、樹立創新理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第四,培養企業家精神。企業家是創業創新活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本質。第五,讓青年人成為創業創新的生力軍。青年人最富夢想和激情,處于創業創新的活躍期。
摘編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