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利:制度韌性來源于中華文明的韌性】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宇文利表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植根于中國土壤,脫胎于中華文明。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中迄今為止未曾斷流的文明,也是在未來途程中不斷鋪設并拓寬人類文明大道的中堅力量。中華文明是有強大韌性的文明,它具有鮮明的主體性,但絕不封閉保守,而是對異域文明高度開放、積極包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繼承了中華文明的韌性基因,它具備強大的自主建構能力,但同時也積極汲取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從而在內生外爍、博觀約取間始終保持正確的前進方向,衍生不斷持續發展的活力。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它遇到了諸多挫折和壓力,也在不斷應對各種挑戰。不過,正是在千磨萬擊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堅韌的成長和韌性的積累。
摘編自《人民日報》
【趙世舉:語言不僅是經濟活動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且成為經濟資源】
武漢大學中國語情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世舉指出,“語情”指語言在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各方面情況,包括三個部分:一是語言本身發展變化情況;二是語言的使用狀況及相關活動;三是與語言相關的輿情。在經濟領域,語言不僅是經濟活動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且成為經濟資源。以語言信息處理為核心的語言技術類產業、語言康復業、語言創意業以及各種語言服務業發展迅猛且經濟效益顯著。在科技領域,語言的功能延伸至眾多領域:語言與機器結合,衍生了人工智能;與生命科學和認知科學結合,衍生了神經語言學、語言認知學;與醫學結合,衍生了病理語言學、語言康復技術等。“在國家治理領域,語言的作用在維護法制、國家認同等方面均有體現。正確處理各種語言關系、化解語言矛盾、關注開源情報和語言情報分析技術的發展等,已經是國家不可回避的重大安全課題。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陸忠偉:加入亞投行顯示英國作為老牌金融帝國多方下注的看家本領】
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著名國際問題專家陸忠偉認為,在發展對華關系上,英國憑借對全球權利變化及地緣政治現實的政治敏銳性,抓住了歐亞關系、歐中關系、英中關系這一關乎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發展戰略縱深的鎖鑰,毅然從“向東看”轉為“向東干”,率先成為“亞投行”創始成員國,致使觀望徘徊的西方富國塌方式地接踵跟進。此舉說明,英國抓住了戰后70年來美國主導的世界金融體系的轉折機遇,它明白“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道罔不亡”;此乃利益聯姻,亦是世界金融主導權之爭。此舉顯示了老牌金融帝國多方下注的看家本領。
唐寧街的決策思維還算清晰:加入“亞投”與“退歐”并非此長彼消的零和關系;保護英國利益的最佳方式不是冷落北京,而是應該塑造,“共利之謂悅”。在經濟領域積極搭乘中國發展順風車,加固、擰緊英中經濟紐帶,擴大倫敦金融中心的人民幣交易。這一立場與歐盟基本上是吻合的。“大享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面對歐元難以單獨抗衡美元的囧境,選擇利用人民幣。這對于英國甚或歐洲而言不失為上策。
摘編自《人民政協報》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