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虛擬經濟“過火”、法治、“四個全面”、南海爭端、海外文化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志彪:虛擬經濟“過火”的根本原因是我國金融服務業不夠發達】
南京大學教授、長江學者劉志彪指出,虛擬經濟“過火”,根本的原因是我國金融服務業不夠發達,金融市場不夠健全,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稀少,投資者投資渠道單一。未來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和理財需要激增,以及房地產市場泡沫的逐步破裂,中國將長期處于資產結構性短缺狀態。由此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十分巨大而長遠的。一是直接導致資產價格泡沫化;二是產能過剩行業不能重組為優秀企業旗下的優質資產,劣質資產不能淘汰,優質企業不能通過購并途徑壯大,就意味著長期累積的產業結構矛盾無法通過市場機制進行調整;三是直接導致我國缺乏穩定的長期資金,企業資產負債率過高。;四是它是我國貨幣始終面臨超發壓力的主要來源。因此,努力增加高質量的金融資產供給,是緩解資產短缺的主要途徑,不會給經濟金融運行帶來風險,只會化解現在嚴重的潛在風險。真正給經濟帶來風險的,是放任資產短缺引發嚴重泡沫經濟的行為,是假借金融創新,把低質量的金融資產經過包裝裝進金融市場的虛假創新行為。
摘編自《前線》
【陳金釗:對于法治要真誠,不能三心二意】
華東政法大學科學研究院院長陳金釗撰文指出,無論從內政還是從外交上看,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都是一種意識形態上的戰略定力。法治中國建設是一個涉及中國道路、制度與理論的戰略問題,絕不是權宜之計。對于法治要真誠,決不能三心二意。這就要求我們首先在意識形態中顯現出堅定的戰略定力。構建與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法治意識形態,需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需要在改革與法治同時推進的大格局下,準確理解改革與法治的關系,重新定位改革與法治的關系,樹立法治改革觀,用法治改革觀塑造我們的意識形態; 二是需要在政治與法治關系中確定法治的發展目標,在法治建設中仍然需要突出人民的主體地位; 三是需要在民主與法治關系中理解法治體系建設。民主是法治的目標,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我們只有先把法治建設搞好,民主建設才能有良好的法治環境。
摘編自《北京日報》
【鄭長忠:“四個全面”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向整體發展階段轉型】
復旦大學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鄭長忠撰文指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標志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形態,開始從主體要素生成階段,向形態整體發展階段轉型,或者說是形態整體發展階段開始。在形態整體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形態發展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一是主體要素發展,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形態主體要素的功能得以充分發展。二是要素關系重塑,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形態主體要素之間關系通過重新調整,實現有機化。其實上,這兩方面內容是密切相關,或者說是相互促進的,只有要素關系得到重塑,主體要素才能得到充分發展,反過來,也只有主體要素充分發展了,重塑后的要素關系才能夠得以穩定下來。
摘編自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