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漢大學教授 陳曙光
今天,在很多領域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少數人一開口,言必稱西方、話必說歐美,似乎離開西方案例的比附和印證,說話就沒有底氣,話語就沒有權威;似乎離開西方理論的擔保和裁判,話語的合理性和正當性都值得懷疑。一言以蔽之,“西方”儼然成了話語權威性和真理性的擔保。這就需要我們反思,西方話語橫行世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西方話語的真理性是否有限度?盲目接受西方的話語邏輯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
西方話語橫行世界,并不是因為它的真理性,而是因為它背后的硬實力。話語權的大小,不取決于音量,而取決于能量;有了硬實力,就有了無聲的話語權。本來,民族話語本身無所謂好賴對錯,適合自己的就是好的,能解決問題的就是對的,而適不適合由事實說了算。然而,西方一直秉持西方中心主義思維方式,似乎西方話語就是普世話語,西方標準就是評判話語優劣的終極標準。這背后并非真理原則,而是實力原則。西方話語之所以比其他話語更具號召力、統治力和擴張力,不是因為西方話語擁有更多的真理性和價值性,而是因為其背后的硬實力。西方話語憑借硬實力,將西方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化為普遍有效的標準,擠壓其他話語的生存空間,這是霸權主義的一種當代表現形式。
其實,西方話語提供的是現代性的西方版本,有其自身的適用范圍,并不具有無條件的真理性。西方話語從本質上說,是西方現代性的理論表達,是西方貢獻給世界的重要成果。但看似“無與倫比”的現代西方,也孕育了西方世界“不可一世”的心理優越感和文化優越感。基于這種優越感,西方話語不斷膨脹,一次次踏上陌生的土地,以至于忘記了自己原初的孕育成長環境。事實上,西方話語不過是西方特殊語境下的產物,是對西方特殊情勢的反映;一旦超出了自身的作用范圍,其意義就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走向現代化是全世界的共同選擇,任何國家都無法繞開現代化的發展方向。但由于現實國情、文化傳統、歷史命運的差異,世界上并不存在某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模式。每個國家都有權選擇適合自己的現代化道路,都應具有自己的現代化發展話語權。以西方話語為標尺對非西方國家說三道四的做法,實質上是在扼殺文化的多樣性,是以同一性壓制差異性。而盲目接受西方的話語邏輯,失去的可能遠不止話語本身。一些國家以西方的話語標準為標準,以西方的話語是非為是非,放棄自己的文化主權,服膺西方的話語邏輯,所帶來的后果被證明是災難性的。
我國選擇了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之路,賦予現代性以中國內涵,書寫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性篇章。這是中國故事。如何講述中國故事,西方話語其實無能為力。有人試圖通過西方理論的置入和西方話語的中介來講述中國故事,最終呈現的不過是西方的又一個“他者”形象,而非中國的真實形象。客觀地講,中國話語的國際地位亟待改善和提升。在學術領域,我們還缺乏一套嚴整的話語體系來講述中國故事,設置國際話語議題的能力還不強,在重大爭議問題上缺乏一錘定音的實力和能力。同時在國內,某些學者滿口操持的都是西方話語,其學術概念、分析范式都是西方化的。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但距話語強國地位還有較大距離。即便如此,我們也應有這樣的信心——假以時日,“西強我弱”的國際話語格局必將終結,中國的發展優勢必將轉化為話語優勢。中國的話語自信首先源于中國道路的成功,中國道路的成功是中國話語自信的深厚基礎。中國模式相較于西方模式的巨大成功使我們有資格理直氣壯,有信心發聲亮劍。其次,中國的話語自信源于中國共產黨人的獨特理論創造。我們黨的獨特理論創造贏得了世界的尊重,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貢獻了諸多具有普遍價值的中國智慧,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貓論”、“摸著石頭過河”、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和平發展等。特別重要的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性實踐是在非常獨特的傳統、國情和社會狀況中展開的,中國走了一條與西方不同卻更加成功的現代化道路,“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已經成為國內外學者和政治家們聚焦的一個話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對人類探索社會發展道路、社會發展理論和社會制度的獨創性貢獻。這些都構成了中國話語的獨特內容和獨創價值。
上一篇: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