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孫曉莉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各級領導干部作為“關鍵少數”,是實現“四個全面”各項戰略任務的組織者、推動者、引領者和實踐者。能否順利地實現“四個全面”的戰略目標,領導干部的素質是關鍵。
思想作風情況是領導干部素質的集中表現
干部的思想作風是干部素質的集中表現。因為思想作風是管總的,是“本”,對其他作風起著統領和支配作用。思想作風端正,就能樹立起良好的學風、領導作風、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反之,思想作風不端正,其他方面的良好作風就無從談起。
加強思想作風建設,必須把堅定理想信念、強化政治意識作為核心要求。政黨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政治活動的重要載體。從世界范圍來看,各國的政黨都多少會強調要抓政黨建設,但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在“黨的建設”方面與世界上其他政黨尤其是資產階級政黨相比而言,有自身的獨特性,那就是始終是把理想信念的教育擺在重要位置。只有從根本上解決好“依靠誰”和“為了誰”的重大問題,才能夠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
加強思想作風建設,必須把樹立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作為根本立場。領導干部是人民群眾整體中的一部分,從群眾當中來;同時,他要超越于一般群眾,能夠帶領群眾,統領下屬,到群眾當中去。“領導就是服務”這句話是對的,但群眾“不能只是被服務”。如果決策只是領導的決策,而沒有群眾的參與,很可能就會與群眾需求脫節,與實際脫節。所以,領導干部必須虛心問計于百姓,才能把握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凝聚民心民智民力。“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更是歷史的推動者。如果領導干部能廣開言路,多聽、多看、多用,必能問出發展走向。“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改革的效果怎么樣,最終要在實踐中檢驗,在群眾的口碑中檢驗。
加強思想作風建設,必須將堅持道德操守,提高官德修養作為基礎。“德,國之基也”。對于一個國家來講是如此,對一個人,對一位領導干部來講,就更是如此。沒有德,就很難有真正的領導力。“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官德當中的廉、清、公正等,對一個領導干部的可持續發展和健康發展來說,是一種重要的“紅利”。
加強思想作風建設,就必須將長期保持積極進取狀態作為外在體現。進取就意味著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工作狀態,履職盡責。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工作狀態從哪里來?無非是外因和內因兩大基本類型。工作慣性是一種外因,一位同志剛提拔到某個領導崗位時常常懷揣著“三把火”。工作崗位要求也是一種外因,就像企業生產車間的工人,生產出來的產品要符合一定的質量要求,不能出次品和廢品,在外人看起來工作狀態也不錯。但外因它能夠使得一個干部在一段時間內狀態不錯,但是難以長期保持,因為外因往往容易受到外力的改變甚至抵消。說到底,只有實踐主體解決了主觀的認識問題,從內心當中找到工作帶來的價值感和自我實現感,認識到自身的使命和職責所在,才能夠真正讓一名干部能夠克服物質條件或者職位激勵等外在因素的考慮,從而長期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工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