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工作開展是領導干部素質的綜合反映
干事是領導干部工作崗位責任的要求,也是個人能力的展現。想不想干事,考驗著干部的主觀精神面貌;會不會干事,檢驗著干部的客觀工作能力。領導干部勇于擔當,推動工作的能力是領導干部素質的綜合反映。
推動工作開展首先要求領導干部敢擔當善擔當。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社會實踐是人的社會歷史活動的大舞臺,歷史面貌的形成依賴于社會實踐主體有意識的創造和改變。馬克思曾經指出,“人是歷史的劇作者,又是歷史的劇中人”。廣大黨員領導干部的精神面貌和工作能力怎么樣,直接影響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效果。擔當,要求領導干部要不回避矛盾和問題,有一股迎難而上的勁頭。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強調君子、大人的責任和擔當,在我們今天的領導干部身上更要有這種責任意識。全面深化改革階段的事多事難。事多,應該成為努力工作的理由,而不能成為大而化之的借口;事難,應該是兢兢業業的根據,而不能成為逃避挑戰的理由。藐視困難是克服困難的前提,而重視困難是解決困難的基礎。
擔當,要求領導干部善于帶隊伍,建團隊。“一花獨放不是春”,全面深化改革靠的不是哪一個人的力量,而是要依靠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努力。領導干部抓好班子建設,抓好隊伍建設,既善于激勵人心,又善于凝聚人心,大家凝心聚氣,形成“戰斗的堡壘”,而不是成為“堡壘內部的戰斗”,才能集思廣益,共同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推動工作開展要求領導干部有定力和毅力。當前這一階段,我們的經濟和社會肌體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社會矛盾因素較多,領導干部應當會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來分析形勢,認清主流和支流,參透本質和現象,區分全局和局部。不能因為我們實際工作中存在某些問題和消極現象,就認為當前情況“一團糟”,似乎深化改革還不如不改革,進而對中國前途,對社會主義前途產生懷疑,這種認識會把我們引上錯誤的軌道;同時,在大好形勢下,如果不清醒看到存在的問題,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去加以解決,同樣也會犯錯誤。
習近平同志多次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階段,碰到的問題都是“比較難啃的硬骨頭”。好干部不會憑空產生,都是經過事件的磨練,一步步成長成熟起來的。毛澤東講,“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習近平同志說,“壓力越大,意志力要越強”。
常規性、事務性的工作中能夠看得出一個同志的定力和毅力,但突發的、重要的、或者緊迫的事情面前往往更容易看得出來一個同志有沒有定力和毅力。有了定力和毅力,在全面深化改革階段,領導干部工作中看準的事情,只要符合法治精神,符合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需求,就堅定做下去,堅持做下去,一定會在實踐中取得好的效果。
推動工作開展要求領導干部能務實會落實。“哲學家們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目標制定得再好,理論準備得再充分,最終還是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四個全面”必須以各級領導干部解決實際問題的成效作為判斷改革成敗的標準。允許我們的領導干部改革出現失誤,但是不允許領導干部只當改革的“評論員”,不當改革的“運動員”,不允許只會坐等和觀望,甚至喝倒彩,幫倒忙。
領導干部了解實際情況是務實的基本前提。了解實際情況的方法很多,我們黨有一個好的工作傳統,就是開展調查研究。習近平同志指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也沒有決策權”。調查和研究屬于相互聯系的兩個不同階段,調查是初始階段,要掌握真實的數字、情況和現象等;而研究是高級階段,是要透過數字、情況和現象等來分析背后的原因,出現的規律以及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等。目前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不是一下子發生的,而是這些年不斷積累和潛伏下來的。對這種情況,只有“謀事要實”,認真總結研究,才能對紛繁復雜的矛盾做出正確分析,才能真正找到病因,并開出對癥的藥方,最終把病治好。
領導干部清楚各項工作的總目標,在具體工作中提高執行力是務實的基本要求。經濟社會本身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具有高度綜合的性質。因此,改革必須有綜合的觀點,要知道改革的總目標,能夠從多方面多角度觀察和研究問題。有很多事情,孤立的看可能會一籌莫展,但綜合起來看就可能會柳暗花明。
工作當中既講階段性,也講聯系性,是務實精神的內在要求。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階段性和聯系性的統一。一定時期內的工作肯定有具體目標,這就是階段性,是事物發展的相對穩定性。但是事物同時還有連續性,需要有對工作的預見性,既要看到眼前任務,也要看到工作的長遠目標。一場戰役接一場戰役,一個階段接一個階段,將階段性成果積累為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終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