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警惕基層“精英民主”、電視服務于“一帶一路”、思想作風、中性智慧、轉換動力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奇:警惕基層“精英民主缺精英,草根民主不草根”的現象】
安徽省政府副秘書長劉奇指出,農村基層民主包括兩個層面:一是精英民主,指廣大農民通過選舉各級代表參與高層決策和大政方針的制定,代表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這是“賦權民主”;二是草根民主,指農民自身通過投票決定身邊的具體事務,這是“自我作主”。當前的主要問題在于“精英民主缺精英”、“草根民主不草根”。“精英民主缺精英”體現在基層的精英代表數量少,精英代表不能真正代表基層的利益和訴求;“草根民主”不草根主要體現在許多涉及農民自身利益的決策權難以落實,許多本應由農民投票決定的公共事宜往往形式化,經常是由鄉(鎮)政府、村級組織直接做出決定,或者被大戶和宗族勢力操縱。
“精英民主缺精英,草根民主不草根”的現象,不利于基層民主政治生態系統的構建,必須下大力氣改變這種情況。政策上要用規則和手段保證基層代表的數量,真正推行和落實“城鄉同比”、“同票同權”。對于群眾的身邊事,一定要通過科學的議事規則,讓“賦權民主”和“自我作主”落到實處。總之,防止基層民主形式化,是當下基層民主面臨的重點難題。
摘編自《北京日報》
【賈健:發揮電視“國家名片”作用服務“一帶一路”】
中央電視臺發展戰略部賈健認為,電視媒體、尤其是國家電視媒體,順勢而為,更好地發揮“國家名片”作用,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搭建一座互信、了解、融通和共同繁榮的天然橋梁,大有可為。當今世界,新聞是不同國家之間互相了解的重要渠道,及時、準確、全面的新聞報道,關系到國家的整體形象,也是國家間友好互信的基石。
目前中國電視媒體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視媒體的合作已經發展出幾種非常成熟的模式:一是互辦“電視周”,互相在對方國家舉辦優秀電視節目的展映活動;二是聯合制作、節目交換;三是舉辦跨文化電視文化交流活動;四是電視節目落地播出。
摘編自光明網
【孫曉莉:思想作風情況是領導干部素質的集中表現】
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曉莉教授撰文指出,思想作風是管總的,是“本”,對其他作風起著統領和支配作用。思想作風端正,就能樹立起良好的學風、領導作風、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反之,思想作風不端正,其他方面的良好作風就無從談起。干部的思想作風是干部素質的集中表現。
加強思想作風建設,必須把堅定理想信念、強化政治意識作為核心要求;加強思想作風建設,必須把樹立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作為根本立場;加強思想作風建設,必須將堅持道德操守,提高官德修養作為基礎;加強思想作風建設,就必須將長期保持積極進取狀態作為外在體現。
摘編自光明網
【姚洋:“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無可辯駁的主力】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姚洋撰文指出,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中,“互聯網+”成為無可辯駁的主力。與單純地發展互聯網不同,“互聯網+”強調互聯網對創新活動的支持以及對傳統產業的再造和升級。單純地發展互聯網,其作用只會限制在傳播和流通領域,在很大程度上,它僅僅是對傳統傳媒業以及批發、零售業的替代。但是,這不足以讓互聯網成為下一波技術革命的領頭羊。縱觀世界歷次技術革命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它們都產生了改變所有經濟領域的新技術。互聯網是電子革命的延續,要使之發揮更大的作用,就必須讓它深入各行各業,全面提升企業的生產能力,為社會創造新的價值。這是“互聯網+”的精髓所在。
摘編自光明網
【鄒廣文: 中性智慧是基于人類未來關懷的價值重建】
鄒廣文撰文指出,無論是文化相對主義還是文化普遍主義,都不應在極端的意義上推廣實踐其價值。全球化的合理性呈現應該是文化和諧共生。這就需要世界各民族摒棄兩極對立的極限思維,代之以和諧共生的中性智慧。中性智慧是中國的傳統思維模式的突出特點,也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本質精神的應有之意。今天我們倡導中性智慧,決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一種基于人類未來關懷的價值重建。如此,既可以使古老的東西方智慧在消弭極端思維方式的跨文化對話中得到應有的尊重,又可以使人類文化在新的創生平臺上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應自覺將中性智慧向現實文化生活領域拓展和推廣,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第一,確立文化多樣性發展的新思維。只有堅持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新思維,才能在實踐中有效地抵制文化霸權,保持世界文化發展的平衡性與生動性;第二,培育“和而不同”的文化交往原則。堅持“和而不同”原則,就能有效實現“促進全球文明,光大民族文化”的目的;第三,著力于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在當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需要在與外部環境、外來文化的不斷撞擊中才能得到錘煉和發展。
摘編自《學習時報》
【陳憲:轉換動力是實現新常態過程中最關鍵的舉措】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指出,最近一個時期,媒體上常見“新常態下的……”的表述,這個表述可能帶來的誤導是,似乎自新常態提出,它就來到了我們身邊。事實上,新常態是一個目標狀態,需要通過結構調整、轉換動力,才能夠實現。
在實現新常態的過程中,轉換動力是最為關鍵的舉措。這是因為,不同的動力將決定不同的增長質量和效率,新常態旨在提質增效,動力轉換就至關重要,要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到創新驅動。從經濟活動,或者說從創造財富、創造就業角度看創新驅動,其源頭就是創業和再創業,內在著創新的創業和再創業。
摘編自《文匯報》
(光明網記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