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宏觀經濟基本穩定。增長方式的慣性作用常常會使宏觀調控政策面臨困難選擇。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屬于比較典型的規模速度型模式,只有在保持較高增速的情況下,企業才能盈利,財政才能增收。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存在滯后性。隨著經濟增速快速降至中高速水平,由于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方式還在延續,盡管增長速度并不算低,卻可能出現企業大面積虧損和財政收入增速大幅度下滑的情況。如何既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又緩解企業和財政面臨的困難,保持宏觀經濟基本穩定,是宏觀調控面臨的重大考驗。近兩年,我國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實行區間調控、定向調控,適時適度預調微調,提高了宏觀調控效果。
區分兩種不同性質的經濟增速回落。經濟增長階段轉換期會出現兩種性質的增速回落:一種是由階段轉換、潛力變化和結構調整、矛盾化解等所導致的增速下降,另一種是由經濟景氣循環變化所引起的增速下降。這兩種增速下降雖然根源不同,卻會相互影響,甚至相互加強,尤其需要注意由前一種下降所導致的后一種下降。這是因為,經濟增速變化不僅受客觀因素的影響,還受心理預期因素的影響。由增長潛力下降或結構變化導致的增速下降,如果控制不好,就有可能通過預期因素導致經濟的周期循環型下降。如果說第一種回落很難避免,那么,我們應當盡可能減小第二種下降。這也是中央一直強調保持經濟處于合理區間、防止經濟慣性下滑的道理所在。當然,在“三期疊加”階段,也不能把合理區間簡單理解為一個增速數據,而應更加注重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注重就業與民生,注重環境改善,注重風險化解和防控。在這些目標和要求能夠比較好地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即使經濟增速低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
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打造“雙引擎”
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只有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著力,才能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雙引擎”,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進一步加大有利于強基礎、惠民生的投資。我國現階段依然具有巨大的投資需求空間,特別是在城市地下管網改造、農房抗震加固、農村垃圾處理、大氣和水污染防控等方面,投資需求非常強烈和迫切。問題在于,與前一階段的投資相比,這些領域投資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大都具有一定公益性質,而不是可以直接商業化的投資。因此,一方面要通過建立適應新形勢的可持續的投融資體制,充分釋放國內投資需求,從需求側形成增長的新動力;另一方面,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形勢下,要按照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增效”的要求,進一步加大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支持這些領域的政府投資。
進一步深化改革,充分釋放我國在要素供給方面依然具有的比較優勢或后發優勢。比如,我國勞動力成本遠低于美國,但資金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由于競爭不充分,遠高于美國。如果計算綜合成本,在不少產業領域我國甚至高于美國。這是導致近年來不少美國企業回歸甚至不少中國企業選擇到美國設立分廠的重要原因。如果能夠通過改革打破壟斷,提高這些領域的發展質量,降低成本,就能為發揮我們本來具有的比較優勢創造條件,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形成有利于新興產業成長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體制和政策環境。當今世界,信息、新能源等領域的技術進步一日千里,基于商業模式創新的新業態層出不窮,二者相結合,孕育大量新商機、催生眾多新業態。另外,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人口結構變化,健康、環保、養老等服務業存在巨大需求。但這些產業發展還面臨監管方式、財稅政策、金融政策等的制約,需要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創造適宜的環境。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我國人才資源豐富,科研教育基礎扎實,具有巨大的創新驅動發展潛力。但長期以來,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科研立項、經費管理等方面存在弊端,嚴重制約創新驅動發展潛力的發揮。必須加快相關方面的改革,給市場和社會留足空間,為公平競爭搭好舞臺,創造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環境。
上一篇:改革是新常態下最大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