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調控是不是對改革的不信任、新常態是不是要“去宏觀調控”?
雖然中央一再強調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科學進行宏觀調控。但在關于新常態的討論中,仍出現了一些否定宏觀調控的聲音。有些人將宏觀調控等同于刺激,認為宏觀調控都是刺激,而所有的刺激不論必要與不必要都是壞的。有些人甚至將宏觀調控和改革對立起來,甚至認為在新常態下再搞宏觀調控就是對改革的不信任。《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為此要健全宏觀調控體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宏觀調控從來都是多種工具、多種政策的協調配合使用。有些政策措施具有刺激性質,有些措施并沒有刺激性質,并不是所有宏觀調控措施都是刺激措施。比如,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實際上只是在對沖由于貿易順差減少、基礎貨幣自動投放自動減縮而采取的“松剎車”動作,本身并不是刺激措施。只有諸如擴大赤字和財政支出規模等“踩油門”的政策措施才具有刺激性質。即便是刺激,也不是所有的刺激都是壞刺激。在經濟下行通貨緊縮的情況下,適當踩油門就是好刺激。只有在經濟穩定的情況下,仍然踩油門才是壞刺激。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穩增長面臨嚴峻挑戰,提高赤字率、加大支出規模無疑是正確選擇,必須堅定不移。
進一步來看,深化改革、宏觀調控、微觀監管等都是政府管理經濟的方法,都是促進發展的工具。發展是目的,其它都是手段。各種手段之間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補的,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實際上,我國宏觀調控不同于發達國家宏觀管理的地方,正在于我們在傳統宏觀管理的基礎上,增加了微觀管制、結構調整和深化改革等輔助或配套手段,發揮三者的協同和合力作用,以應對總量矛盾之外的結構性問題。這既是我國宏觀調控的特點,也是我國宏觀調控的成功經驗。把改革和宏觀調控對立起來,以改革來否定和替代宏觀調控,表面上是高度重視改革,實際上賦予了改革不可勝任的職責。
上一篇:社會主義不允許資本主義之“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