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中美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差異,是中國借鑒美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經驗的前提。相比較而言,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背景和情況較美國更加復雜和多變。由于中國的商業銀行此前并未經歷過金融脫媒的沖擊,缺乏創新意識和市場應變能力。因此,現階段不能低估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中國金融機構、金融市場以及傳統金融業態的沖擊。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關鍵在于金融當局對于這一過程的管控,從而在促進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同時,緩釋其對傳統金融機構與金融業態的沖擊,最終起到規范競爭、加速融合進而因勢利導地深化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目的。目前我國應當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推動和規范中國互聯網金融業的發展:
打破互聯網金融的思維定式,以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推動中國金融體制的深化改革。
從目前國內各界對互聯網金融的研究和討論中能夠看到一些明顯的思維定式。例如,很多對于互聯網金融地討論,很自然地將互聯網金融特別是P2P借貸等創新性很強的互聯網金融模式與金融風險的累積乃至系統性風險相關聯并認為,游離于現行監管框架之外的互聯網金融模式蘊藏著極大的風險。還有一些研究則集中探討了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事實上,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研究和討論應當走出這些思維定式。應當看到,互聯網金融模式在降低融資成本、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以及促進中國傳統金融業轉型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此外,互聯網金融并未改變傳統金融的本質這一問題,不應當成為阻礙和抑制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理由。我國金融業應當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創造一個開放、公平的環境,以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為突破口,繼續推動中國金融體制的深化改革。
深化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探索適應大金融時代的、更加靈活的、高效的新型金融監管框架。
從美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歷程能夠清晰地看到,互聯網金融的產生和發展深深地根植于特定的金融發展階段,是一系列宏微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中國互聯網金融的井噴式發展,正是當前中國金融創新活躍和混業經營時代來臨的一個縮影。在這樣一個金融邊界不斷延展、金融內涵日益豐富的大金融時代,如何調整傳統的金融監管體制,是中國金融當局面臨的一個挑戰。事實上,傳統的以“一行三會”為代表的分業監管模式愈發難以適應創新浪潮日益高漲的金融發展趨勢。一方面,應當進一步加強中央銀行的金融監管職能,特別是對于傳統金融機構的創新型金融業務以及新興的第三方支付等網絡支付業務的監管。事實上,也只有賦予央行更多的監管權,才能夠實現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的匹配,進而避免重蹈美國次貸危機的覆轍。另一方面,應當夯實金融監管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強化各分業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只有如此,才能夠實現對于創新性極強的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審慎監管,從而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當然,互聯網金融在中國方興未艾,仍然有眾多的理論與現實問題有待國內學術界予以深入研究和探索。我們要合理借鑒國外經驗,妥善解決中國問題。
上一篇:當高科技風險遭遇新聞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