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大國興起、工業轉型、互聯網金融思維、國企在“一帶一路”中的作用、老齡化、經濟結構轉型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韓保江:資本市場與金融創新是決定大國興起的關鍵】
中共中央黨校韓保江認為,創新能力與科技進步、資源稟賦與人口、開放與學習等既是決定世界經濟發展快慢的主要因素,也是決定大國興衰和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主要變量。創新能力與技術進步是決定大國興起的根本動力。資源稟賦與人口是決定大國興起的基礎。資本市場與金融創新是決定大國興起的關鍵,每一次科技進步和創新都與金融的發展密不可分。開放與學習是決定大國興起的條件。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是決定大國興起的保障,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如果沒有比較完善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比較強大的國家治理能力,就不可能有效地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就不可能形成國家建設和發展所必需的向心力、凝聚力。
摘編自《經濟日報》
【毛偉明:創新、智能、融合引領我國工業邁入發展新時代】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毛偉明撰文指出,工業是我們的立國之本。我們深刻認識到,穩工業就是穩經濟、穩就業、穩財稅、穩大局。工業主要承擔著三大目標任務:一是加快探索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走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二是加快推進工業結構轉型升級,從而帶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三是圍繞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加快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邁進。實現我國工業由大變強,關鍵要認清、找準未來工業發展的大趨勢、大潮流,真正做到精準發力,重點突破。我們認為,工業將逐步由低成本比較優勢向智能化、創新化、融合化的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創新、智能、融合將引領我國工業邁入轉型發展的新時代。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達:打破互聯網金融思維定式,推動中國金融體制深化改革】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系副主任王達認為,中國互聯網金融的井噴式發展,正是當前中國金融創新活躍和混業經營時代來臨的一個縮影。在這樣一個金融邊界不斷延展、金融內涵日益豐富的大金融時代,如何調整傳統的金融監管體制,是中國金融當局面臨的一個挑戰。事實上,傳統的以“一行三會”為代表的分業監管模式愈發難以適應創新浪潮日益高漲的金融發展趨勢。一方面,應當進一步加強中央銀行的金融監管職能,特別是對于傳統金融機構的創新型金融業務以及新興的第三方支付等網絡支付業務的監管。事實上,也只有賦予央行更多的監管權,才能夠實現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的匹配,進而避免重蹈美國次貸危機的覆轍。另一方面,應當夯實金融監管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強化各分業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只有如此,才能夠實現對于創新性極強的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審慎監管,從而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當然,互聯網金融在中國方興未艾,仍然有眾多的理論與現實問題有待國內學術界予以深入研究和探索。我們要合理借鑒國外經驗,妥善解決中國問題。
摘編自《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