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原主任、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副會長 周錦尉
【核心觀點】消費傾向偏低,一直是市場經濟的難題。我們預期,隨著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推進,消費這篇大文章,一定會做得很出色,寫出中國人的經濟生態特點
國家統計局15日發布消息,第二季度全國GDP同比增長7.0%,上半年消費對GDP貢獻率為60%,比上年同期提高5.7個百分點。由此引起筆者的不少聯想。
消費傾向偏低是市場經濟難題
市場經濟是需求經濟。從經濟運行來看,有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大環節。一般而言,有生產才有消費,有消費反過來實現生產的目的,再促動生產。計劃的傳統體制下,是短缺經濟,消費品一直供不應求,呈“賣方市場”。生產和銷售者“朝南坐”,服務態度令人生厭。消費環節靠“發各類票證”取得“平衡”。如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內·亞諾什《短缺經濟學》所描寫的,那些國家共有“貨架空空”、“排長隊購物”的社會景象。
改革開放使我們成功走出短缺經濟。市場經濟的原則是:優勝劣汰,企業須生產更多的社會需要的產品,然后在市場上“實現驚險的一跳”。自然的市場往往是“過剩經濟”,因而是“買方市場”,消費者“朝南坐”。
消費傾向偏低,一直是市場經濟的難題。這是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分析。富裕的人們,不愁日常消費開支,消費傾向不高。低收入的人們本來就消費能力不足,拉動消費能力有限。于是,各種“消費未來”的招數頻出:如住房的“按揭貸款”就是一招。這個“消費模式”又推廣到家用轎車、大額耐用家電設備等。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新常態下的消費也專門作出政府的思路和指導性安排。李克強總理說:“加快培育消費增長點。鼓勵大眾消費,控制‘三公’消費。促進養老家政健康消費,壯大信息消費,提升旅游休閑消費,推動綠色消費,穩定住房消費,擴大教育文化體育消費。全面推進‘三網’融合,加快建設光纖網絡,大幅提升寬帶網絡速率,發展物流快遞,把以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新興消費搞得紅紅火火。建立健全消費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召回制度,嚴肅查處制售假冒偽劣行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釋放消費能量要著力大眾消費
經濟史上,對“消費多些、還是消費節儉些”有過爭議。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曾經揭露李嘉圖、薩伊等人主張的虛偽性,馬克思說,“它們(國民經濟學)基本教義是:自制,對生活和一切人的需要的摒棄。你越是少吃,少喝,少買書,少上劇院、舞會和餐廳,越是少想,少愛,少談理論,少唱,少畫,少擊劍等等,你就積賺得越多。”馬克思說,“這是驚人的勤勞科學,同時也是禁欲主義的科學。”而凱恩斯則是以擴大政府財政支出,來彌補私人消費和私人投資的不足。我解析,李嘉圖時代的經濟和產品水平較低,而凱恩斯時代則是“過剩經濟”規模很大了。
在今年6月李克強總理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有個決策:將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由原16個城市擴大至全國,并將審批權下方到省級部門,向消費者提供無抵押、無擔保小額貸款。從經濟動力“三駕馬車”來說,我國的第一“馬車”——消費之動力,相對來說是偏弱的。拉動消費,對富裕的人們來說,主要是奢侈品、收藏品等等;而對大眾消費來說,則是更為實用、更價廉物美的用品,當然也需越來越現代的產品。我們欣喜看到,政府“釋放消費能量”,主要在“大眾消費”方面做文章。李克強總理所說的,勁要用在培育和擴大:養老、健康、信息、旅游、綠色、住房、教文體消費,及網上網下互動消費上,將采取多種對策和方案加以實施,“擴大消費要匯小溪成大河,讓億萬群眾的消費潛力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
上一篇:老齡化,并非想象的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