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更規范的平臺和開闊的途徑
如今,“頂層設計”中,又添了“消費金融公司”的推行,值得我們關注。
曾經有一個“美國老太與中國老太的故事”,主要的意思是說,美國人懂得“消費明天”,活得很瀟灑;而中國人只“消費今天,不懂消費明天”,活得不瀟灑。金融公司是舶來品,它是因“消費未來”而生,出現在20世紀初的發達國家。開始就是住宅的抵押貸款,還有信用卡業務,美國最發達。日本是亞洲起步最早的國家。家庭貸款,除住宅、汽車、耐用消費品以外,開始設定未特定消費品的現金貸款、現金透支、循環信用等。服務對象主要對有穩定收入的中低端客戶。我國的消費金融公司起步于2010年1月,開始由上海、北京和成都三地試點,2月擴大至天津。2013年擴大到沈陽、廣州、南京、武漢、重慶、杭州、西安、青島、合肥等16城市。
“消費明天”的業務、如住房按揭貸款等,我們已經開展。銀行的信用卡業務、有一定量的“透支”,已相當普遍。如今消費金融公司的發展,會有更規范的平臺和開闊的途徑。另外,消費金融業務借助“互聯網+”板塊的迅猛發展,出現新的運作方式,值得人們重視。如著名電商京東有“白條”,阿里巴巴有“天貓分期付款”和“花唄”,蘇寧有云商的“任性付”等。當然,相對于美歐日發達國家,我們的消費金融公司業務還是在起步階段。我們預期,隨著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推進,消費這篇大文章,一定會做得很出色,寫出中國人的經濟生態特點。
上一篇:老齡化,并非想象的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