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東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教授 劉文,山東大學(威海)商學院博士后、副教授 焦佩
看到“老齡化”,您會想到什么?孱弱的老人、縮減的人口、棄置的“鬼屋”還是短缺的勞動力?的確,人口老齡化已是一個全球現象,并將對經濟、社會、政治等人類生活的所有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面對這一嚴峻事實,國際社會的研究和應對已從“消極老齡化”轉向了“積極老齡化”,試圖積極地看待老齡化現象。
有學者認為,隨著產出和休閑的增加,老年人可以承擔一些中年人的工作,這樣,年輕人可以從勞動力和家庭角色的巨大壓力中解脫出來。
早在1890年,馬歇爾就指出:“人口研究早已受到一切時代的有思想的人的注意。”亞當·斯密曾指出:“一國繁榮最明確的標識,就是居民人數的增加”。希克斯也認為:“過去200年工業革命的全部成果不外乎是巨大而長期的繁榮,這主要是由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長而引起的”。但是,歷史上對人口的關注,更多的是因其在財富創造和戰爭中的作用,因而,年輕型人口被重視,老齡人口則被看作負擔。傳統的文化價值、經濟環境及制度化的生活曾經導致出現老齡化的黑暗時代,即“消極的老齡化”時代。
然而,老齡化不是一個簡單的生理變化現象,而是一個被社會和歷史環境所建構的概念,隨著經濟環境和年齡認知的變化,對老齡化的看法逐漸從消極向積極轉變。社會學家拉斯勒在其著作《生命的新地圖:第三年齡的出現》中,將人生分為四個年齡段:第一階段具有依賴、社會化、不成熟、受教育等特征;第二階段具有獨立、成熟、責任、收入、儲蓄等特征;第三階段具有個人價值實現或成功的特征;第四階段具有依賴、衰老、死亡等特征。并以第三年齡階段的概念為基礎對老年生活進行討論,認為僅關注老年人的衰老和依賴會扼殺人類潛能。在拉斯勒看來,老年生活應分為兩個部分,即擁有健康身體追求自由發展的第三年齡階段和出現生理和心理功能障礙只能被動依賴的第四年齡階段。退休的一大群體,健康、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目標,進而第三年齡的出現成為促使發達國家社會結構轉變的重要力量。社會面臨的挑戰是意識到這個巨大群體的潛力并將第三年齡階段的積極特征(例如,對社會和個人均有利的時間和能力的使用)進行最大程度的普及。盡管對于發達國家的弱勢群體和發展中國家多數人來說,第三年齡階段的特征難以呈現,但是這仍然是研究人口發展趨勢和老年群體特征較為合適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