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 穆光宗
離婚率上升已然成為當下我國突出的一種社會現象。近日民政部數據顯示,2003年以來我國離婚率連續12年呈遞增狀態。離婚人數更是持續走高,從2010年的267.8萬對增加至2014年的363.7萬對。其中北京離婚登記率在全國各大城市中居前列。大有只見漲潮不見退潮之勢。
離婚率高并非社會進步的體現,而是不平衡的社會轉型導致各種對抗性力量產生的不正常現象
對這種現象,有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離婚率高是社會進步的體現,比如離婚率高說明經濟發達,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離婚的社會因素很少。再比如,離婚率高是因為社會對個人價值觀的推崇,和家庭觀念的逐漸弱化,社會化發展的趨勢是越來越重視個人,這是社會的一大進步。這當然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是婚姻是家庭的基礎,除了維系合法的兩性關系外,還有重要的生育、撫育、教育兒女和贍養老人的社會功能。如果說家庭是社會基石,婚姻則是家庭紐帶,保護和鞏固婚姻家庭的關系是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觀,也是國家和政府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我國當前的“離婚潮”愈演愈烈是有深層次原因的,不平衡的社會轉型會導致各種對抗性力量的產生,進而產生了社會的裂變。物質主義、金錢主義、縱欲主義、奢靡主義、個人主義甚囂塵上,而倫理主義、道德主義、樸素主義、節儉主義、責任主義卻趨向式微。追根溯源,大致有:性解放、個人主義和同居生活方式的多重影響下,傳統充滿使命感和莊嚴感的婚姻價值觀被大大扭曲了,年輕一代往往希望從婚姻中得到些什么,卻沒有想過為婚姻以及家庭奉獻些什么。充滿私欲和索取、缺乏責任和奉獻的婚姻從一開始就產生了離心力,埋下婚姻沖突乃至破裂的誘因。第三者插足、閃婚閃離、個性不合、生活方式不同、愛的新鮮勁過去了說離就離,或者因家暴離異等現象近年來成為主流。與此同時,未婚同居、婚外戀等現代生活方式和性觀念大行其道,作為“準婚姻”、“亞婚姻”和“法外婚姻”方式擠壓了“法婚姻”的生存空間,使得一些人沒有婚姻也能過得悠哉游哉。此外,新婚姻法使得離婚成本更低更容易。
上一篇:“善養嚴管”與“格調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