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社會現象,“離婚潮”傳遞社會關系、社會信任弱化的不妙信號
中國人常說,家和萬事興,人和百業旺。兩性關系構成社會最基本的關系,文明社會不僅追求性別的公正平等,而且要促進兩性的和諧團結。不斷上升的離婚率給我們傳遞了社會關系撕裂、社會信任弱化、社會團結瓦解的不妙訊號。離婚不僅是兩性關系經營的失敗,給當事人帶來痛苦,而且是家庭關系破碎的關鍵。婚姻關系決定家庭關系和親子關系。如果將婚姻比喻成樹干的話,那么家庭就像是一棵樹,而孩子就如同掛在樹枝上的花朵和果實。這花朵和果實到底是甜美還是苦澀與婚姻家庭之樹能給予多少“理性之愛”的養分密切相關。家庭是未成年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則是第一任師長,良好的婚姻關系和家庭環境會促進子女的健康成長;反之,則會造成子女錯誤的價值觀和心理障礙,以致誘發違法犯罪。很多調查發現,不良的婚姻關系和家庭環境是青少年自私叛逆、違法犯罪的重要原因。有數據顯示,青少年犯罪年增長率超過5%,青少年犯罪低齡化趨勢明顯。婚姻的失敗很可能導致未成年孩子的“花果飄零”。婚姻的失敗、家庭的變故極可能會使孩子失去父母的正常關愛和家庭的親情溫暖,產生看不見的心靈傷害,產生自私、冷漠、報復等病態心理,形成錯誤扭曲的價值觀,不能順利度過叛逆的青春期。有的甚至過早輟學流入社會,與社會不良青年結群而誤入歧途。
所以,保護和鞏固婚姻關系絕非個體的小事,而是連接著家庭發展、少兒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大事。特別是不負責任、率性而為的離婚對年幼孩子帶來了成長中的欠缺、心理上和人格上的負面影響幾乎成為共識。作為一種社會現象,“離婚潮”的出現絕非好事,說明我們的社會正變得脆弱和不安。中國需要早為之謀。
要提升“青春期婚姻”和“年輕型家庭”的包容度和堅韌度,社會要弘揚“婚姻道德”和“婚姻責任”
積極應對“離婚潮”需要對癥下藥。首先要重建婚姻責任之愛的文化、發展家庭和諧包容的文化,提高年輕一代婚姻內的文化素養和角色意識,結婚時小心,離婚時謹慎。家庭是一個生活共同體,是一個最需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社會基本組織。為什么兩個在旁人眼里不錯的“好人”會產生種種矛盾?歸根結底是沒有建立彼此認可的家庭倫理和規則,各行其是,自以為是,沒有達成“愛同和合”的格局。家庭有小是非,也有大是非。就是大愛、仁愛、同愛才能和,才有福。不計較,不比較,將小愛放進大愛中,培育共同之愛,是維護家庭幸福的可靠法門。
其一,放權抓心。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主體,都有感情和私權,自主權和決策權都應該得到尊重。家庭有兩個權利主體,一個是共同權,需要商量的家事屬于這個范疇;第二個是私人權,包括很多領域和方面。在私權范圍里,不要干涉,這是起碼的尊重。夫妻不要彼此控制但要彼此信任。家庭的財務安排有三種模式:AA平權制,平均分擔責任;AB差權制,一個負擔多一個負擔少,實際生活最多見的方式;一人集權制,權力集中在一個人手里,對方的錢上交,由另一個人安排,一個聽命于另一個。集權制適合家庭經濟困難的情況,可以控制奢侈消費,做到量入為出。
其二,換位思考。信任產生信任,信任產生凝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猜疑產生憤怒,帶來沖突,造成破壞。猜疑就是捕風捉影、無端放大、牽強附會。婚姻的智慧是多信任、不猜疑。愛的另一個面孔是理解和尊重。理解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假設我是對方,感同身受。愛人心就是擁有一顆“同理心”。
上一篇:“善養嚴管”與“格調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