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新常態下貧困地區綠色發展之路

2015-07-27 09:48 來源:學習時報  我有話說
2015-07-27 09:48:44來源:學習時報作者:責任編輯:田依漪

  作者:中共重慶市豐都縣委書記 徐世國

  新常態下,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由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轉變,經濟發展動力由傳統增長點向新的增長點轉變,這對貧困地區創新發展路徑既面臨挑戰,但也是一次提質升級發展的機遇?!熬G色崛起”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經濟崛起為核心,以社會建設為基礎,是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雙贏模式,是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有機統一,應成為新常態下貧困地區科學發展之路。

  樹立綠色崛起戰略思維

  經濟發展新常態,表面上是經濟增速放緩,其實質是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貧困地區應用系統、發展、辯證的觀點,理性認識新常態下發展條件的變化,順應大勢、揚優成勢、健步前行。

  立足階段特征,生態涵養、升級發展。貧困地區由于“欠發達”,幸運地保留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地方文化,具有綠色崛起的潛力和優勢。在生態文明和經濟轉型的今天,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老路已行不通。生態是貧困地區最寶貴的資源、最核心的競爭力,必須以“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理念為導向,堅持“面上保護、點上開發”,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做到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實現生態涵養、發展升級。

  立足資源稟賦,借智借力、特色發展。資源稟賦決定發展路徑。貧困地區的資源稟賦大多具有獨特性、稀缺性、不可復制性,是參與區域競爭的重要法寶。只有特色才具有生命力和競爭力,貧困地區應堅持走“錯位發展、差異化發展”之路,發揮資源優勢、比較優勢實現反向競爭發展,力戒搞“趨同經濟”。由于貧困地區大多處在“資源+資本”的特定階段,缺乏資本、技術、人才等隱性資源優勢,必須把借智借力作為貧特色發展的“金鑰匙”,通過內涵拓展和外力撬動,用資源換投入,以時間換空間。

  立足動力轉換,多輪驅動、創新發展。貧困地區過去主要依靠投資驅動,難以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反而容易導致經濟結構失衡。當前,正是轉換增長動力、培育競爭優勢的關鍵時期,應著力打好投資、消費、出口多輪驅動的組合拳。充分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更加注重突出投資重點、改善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擴大有效投資;積極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創新實體消費平臺,大力發展新興消費業態,加快形成文化體驗、人文觀光、生態休閑等新的消費熱點;加快培育特色農產品、民俗文化產品等外貿出口,形成新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發揮出口的支撐作用。

  構建綠色崛起支撐體系

  生態產業體系。生態產業具有資源利用最優化、整體功能最大化的奇效。圍繞“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思路,在資源轉換中發展新產業、培育新業態,實現產業升級、結構優化、發展適路、和諧共生。豐都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全國農產品主產區,堅持產業融合互動、良性發展,推動農業與旅游、工業融合發展,推進肉牛、紅心柚、榨菜等農副產品向旅游品、工業品演變,幾何級數放大價值;走“文化觀光游和休閑度假游”兩條路徑,注重“商旅聯動、文旅融合”,推進豐都旅游由過境游向目的地游轉變,旅游產品由觀光游向觀光、休閑、度假游并重轉變。發揮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大技術引進和創新力度,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加速推進豐都由傳統農業大縣向現代經濟強縣轉變。推進信息化與豐都資源的有效對接,促進生產模式、組織模式、管理模式、商業模式創新,培育新的產業業態。

  生態城鎮體系。生態城鎮具有生態化、個性化、人本化、循環利用的特征,是承載人口、承接經濟的重要載體,既聚人氣,又聚財氣。依托原有地理形態、自然風光和歷史文脈,依山就勢、顯山露水,彰顯個性、凸顯特色,讓老百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豐都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屬于典型的山地城市風格,強化“山城、江城、水城”定位,突出“山城風格、江城特色、水城神韻”理念,打造青山綠水、宜居宜業、城在山中、水在城中的“山水園林”城市,打造布局優化、功能互補、高效聯動的“江岸”城市,打造近水、觀水、親水的“三水”城市;堅持地上地下統一規劃、綜合布局,統籌抓好污水和垃圾處理、道路交通、管網配套等工作,著力提高城市建設管理水平;堅定不移走產城融合發展路子,推動人口、產業、資源合理分布和集聚,形成以產興城、以城聚產、產城聯動、融合發展路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集鎮、美麗鄉村,促進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資源要素向農村輻射、城鎮資本向農村轉移,形成以城促鄉、以鄉促城、城鄉互動的發展新格局。

  生態環境體系。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貧困地區應時時處處以生態為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讓群眾共享生態文明成果。豐都地處三峽庫區生態敏感區,必須綠化好山,保護好水,守護好家園,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以“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系統推進生態治理,因地制宜抓好污染防治、水土保持、地災防治、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加大長江兩岸、龍河、渠溪河等重點水域防護林和天然林資源保護力度,努力實現“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積極開展環境優美村城鎮、生態文明村、綠色家園等創建活動,讓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建立綠色崛起長效機制

  實現綠色崛起是一項長久事業、系統工程,需要不斷創新體制機制來破解難題、釋放活力。

  區域聯動機制。貧困地區有些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是跨地區、成片存在的,舍棄整體性就無優勢。改變過去地區封閉切割、保護主義盛行、相互內耗的發展方式,切實做到區內聯手、區外合作的開發新模式。堅持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發展互惠合作、環境保護聯防聯治、社會公共服務共享,加快構建新的區域增長帶和增長極。

  市場運作機制。在綠色崛起的過程中,把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結合起來,發揮市場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促進資源效益最大化。充分發揮政府投入的杠桿作用,積極探索PPP等融資模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其中,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體制。按照“誰污染誰付費、誰破壞誰治理、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加快建立和實施資源有償使用、生態補償、環境稅收制度,突出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

  考核問責機制。把經濟發展好是政績,把生態保護好也是政績。根據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差異化設置考核指標,明晰功能區域“能干什么、該干什么、干好什么”。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大幅增加考核權重,形成綠色化的考核評價機制。建立領導干部任期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對履職不力、監管不嚴、失職瀆職的,依紀依法追究領導責任。

[責任編輯:田依漪]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