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大國方略、領導干部應急指揮、歸屬感缺失、校園欺凌、外資準入體制、生態文學批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顧駿:“大國方略”體現了中國對世界的思考和給世界的答復】
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駿撰文指出,中國由傳統大國經歷衰敗之后,重新邁向現代大國的歷程,必然隱藏著許多國家沒有遭遇過的挑戰乃至風險。從消極一面說,人類歷史上至今沒有一個大國的興起不伴隨戰爭,中國會是一個例外嗎?從積極一面說,中國以人類前所未有的體量和速度實現整體發展的經驗,能否成為其他國家乃至國際社會破解共同難題時可資借鑒的方案?歸結為一點,就是中國成為大國后,如何處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關系,如何處理本國、他國和世界的關系,如何處理利益、規則和道義的關系,不僅事關中國的持續發展,也將不可避免地給人類未來留下難以消除的影響。
如果說,向世界開放的主動權掌握在中國手里,那走向世界的主動權就不完全掌握在中國手里。中國可以允許美國的思科、高通進入中國,但美國不一定允許中國的華為進入美國,就是現成的例子。更不用說,隨著中國財富進入其他國家,安全保障遠不是技術人員或金融家所能提供的?!爸袊驀娞?,世界就感冒”已成常態,面對相互依存的現實,如何在雙贏乃至多贏的基礎上實現和平發展,成長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破解人類共同問題、促進世界公平公正的建設性力量,正挑戰著中國人的智慧,“大國方略”體現了中國對世界的思考和給世界的答復。
摘編自《北京日報》
【鐘開斌:應急指揮既要“瞻前”更要“顧后”】鐘開斌撰文指出,應急指揮是對領導干部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特殊考驗。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不少領導干部預案不熟,經驗不足,頭腦一片空白,自亂陣腳。有的領導干部則不管三七二十一,動不動第一時間“親赴現場”“親臨一線”“靠前指揮”,但現場什么情況,到現場后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卻不甚清楚,只能做些諸如全力搶救、科學施救、查明原因、保持穩定之類原則性、通用性的指示和要求,搞得現場救援人員不知所措。
面對突發事件的嚴峻考驗,領導干部既要“瞻前”——親臨現場、靠前掌控,又要“顧后”——統攬全局、統籌協調。而且,“瞻前”首先要“顧后”,比“瞻前”更重要的也是“顧后”?!邦櫤蟆保箢I導干部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把方向、謀全局、議大事、抓重點,把握工作全局,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點,統籌協調各方關系,科學有序、忙而不亂地開展應急處置工作。在一個由上下級、相關部門和地區、外圍有關機構和人員等構成的復雜網絡結構中,領導干部“顧后”關鍵在于抓好對己有核判、對上有報告、對下有指令、對內有溝通、對外有發布這五方面的重點工作。
摘編自《學習時報》
【葛晨虹:歸屬感缺失是一種心靈失序】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葛晨虹認為,當下快節奏的生活、激烈的社會競爭、頻繁的社會流動容易使人產生缺乏歸屬感的心理狀態。造成人們缺乏歸屬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國正處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傳統社會依靠血緣、地緣、親緣等建構的社會關系逐漸瓦解,但新型社會關系還不成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單位人”轉變為參與市場活動的個體,以傳統血緣為特點的人際關系轉變為市場利益和契約關系,人們之間少了溫暖感和依賴感等情感歸屬。社會流動加快,人們遠離故土和親人,置身于陌生地域和社會環境,往往產生無所依托的心理。城鎮化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加之物業管理商業化,許多社區成了僅供人們居住而缺少社會交往的樓群居所,人們相鄰卻陌生。
歸屬感缺失是一種心靈失序。我們在注重經濟建設的同時,不能忽視精神世界建設。歸屬感構建是一項重要的民心建設、社會心態建設工程,需要從多個層面作出努力:家庭因其特有的關系結構,用愛和責任為人們構建起空間歸屬和精神歸屬。必須重視家庭的社會作用,發揮其在構建人們歸屬感上的獨特功能,倡導家庭和睦的價值理念,讓家庭成為人們心靈棲息的港灣;社區是人們生活的主要場所,在構建歸屬感中可以有更大作為。社區管理應以人為本,比如多組織一些活動,鼓勵鄰里相識、溝通,營造社區是大家庭的親情氛圍,讓人們對社區有歸屬感;單位是人們工作的基本場所,在構建歸屬感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給員工實現價值的平臺,暢通員工與單位溝通的機制,關心員工的需求等,這些都有助于人們產生歸屬感;志愿者組織、公益組織等社會組織在歸屬感構建中具有重要作用。
摘編自《人民日報》
【郗杰英:預防和矯正校園欺凌需用組合拳】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郗杰英指出,預防和矯正校園欺凌是一項綜合治理工作,需要用組合拳。除了要切實轉變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質量,關注、關心、關愛每一個學生外,我們還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要強化輿論宣傳。披露欺凌行為,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當然要注意保護隱私和防止渲染欺凌暴力行為),特別要引起家長、老師和學生的共識、共鳴;二是加強家庭、學校、社區及公安等的協作;三是持之以恒地凈化影視、游戲及網絡空間;四是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
【張琦、孫飛:改革外資準入體制是我國以開放促改革的最突出體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張琦、人事局孫飛指出,改革外資準入體制是我國以開放促改革的最突出體現。一是有助于促進我國投資管理體制的改革。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要求,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將外商投資項目逐一核準制改為普遍備案與有限核準相結合的制度等,有利于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二是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促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減少準入階段對外資限制性措施、將部分中央管理權限下放給地方,將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等行政體制改革。三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放寬外資準入的新領域、新舉措,有利于促進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有利于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四是促進涉外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近期,相關政府部門修改“外資三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投資法》也進入了深入研討和廣泛征求意見階段,這將促進外資管理法律體系的完善,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奠定堅實的法律基礎。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李貴蒼:生態文學批評是后人本主義思潮發展的必然】浙江師范大學國際文化與教育學院李貴蒼表示,如果說文學的創作和消費是一種精神和文化活動和過程,必然反映著作者和讀者特定的社會文化心理和文化心態,那么,在人類居住環境日益惡化的當代,文學作品和文學批評必然反映著作者和讀者的生態觀念,同時也影響著社會思潮的發展與變化。生態文學批評的興起和發展在歐美和亞洲一些國家,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在近幾十年間,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并不斷向社會各階層擴展。于是,在一定的社會共識的基礎上,經過一段時間的社會運動和政策推動,英美學術界終于找回了“生態”這一古老而又新鮮的主題,算是對社會文化心理的學術回應。
可以說,生態文學批評是后人本主義思潮發展的必然,也是后現代主義尋求突破的必然,更是當代社會生態意識和綠色思想不斷普及深化的結果。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節奏不斷加快和各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人類對自然的征服和改造還將持續下去,這必然會帶來生態文學創作的增長趨勢,這不僅有利于文學創作的道義追求,也能深化生態文學批評朝著“以地球為本研究文學”的方向發展。更重要的是,繁榮的文學創作必將喚醒人們的環境意識和生態意識,甚至會促使人類思考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重要的命題:人類需要怎樣在地球上生活?人類應該如何與地球生活在一起?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