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高校學科建設、法治與善治、網絡意識形態、“一帶一路”、法律文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田建國:高校學科建設切忌“一片高原、沒有高峰”】
山東省人民政府參事田建國教授撰文指出,在學科建設上,我們要造峰,優先重點支持一批可以盡快進入國內乃至國際一流的重點學科,從而徹底改變當前高校學科建設中“一片高原、沒有高峰”,甚至是“一片平原”的狀況。在這方面,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經驗值得借鑒,該校做法告訴我們,精心培育特色學科,是重點學科建設的根基。特色就是優勢,就是重點,就是水平。特色就是不求大、不求全,只求不可替代。特色是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突破口;特色是異峰突起,出奇制勝的切入點。
高校規模不在大小,關鍵在于優勢和特色;學科建設不在齊全,關鍵在于實力和創新。重點學科建設必須突出特色,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新。其中,“人無我有”是特色的特殊層面。只要人無我有,無論實力是否強,研究是否前沿,都可看作學科建設中的特色。對于人無我有的學科,最重要的是要看準學科發展方向,提出跨越式發展思路。“人有我強”是一般層面,學科建設特色更多反映在實力上,反映在學科群的綜合協調發展上。學科競爭最終要看實力。“人強我新”是學科建設中的最高層面,它強調創新水平和領先地位。
摘編自《光明日報》
【周安平:法治才是最大的善治】
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周安平撰文指出,善治與法治的關系,因為善治評價主體的不同而經常在什么是“具體的善”的問題上與法治發生嚴重的對立。因為法治的內涵是確定的,而善治的內涵是不確定的,所以法治與善治的真實關系的還原就是: (1)法治的善是確定的善。無論如何,確定的善總比不確定的善要好。(2)法治的善是民主共識的善。無論如何,共識的善總比有分歧的善要好。(3)法治的善是客觀的善。無論如何,客觀的善總比主觀的善要好。(4)法治的善是可預期的善。無論如何,可預期的善總比不可預期的善要好。概而論之,法治是客觀化的善,是利益最大化的善,是可見的物質性的善,它避免了善的主觀性、個體性和抽象性;并且,由于它避免了善治定義的壟斷性而可以兼顧強者與弱者的利益。
因此,作為國家治理的方式,正確的且安全的提法不是善治優于法治,而是法治才是最大的善治。
摘編自《法商研究》
【李艷:化互聯網“變量”為促進穩定發展的“增量”】
北京聯合大學人文社科部教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李艷認為,如何化互聯網“變量”為促進穩定發展的“增量”,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這需要從解決以下突出問題著手。一是境外敵對勢力插手網絡意識形態論爭的程度加深;二是“左”、“文革重現”成為攻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工具;三是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存在被邊緣化、污名化的危險;四是蓄意詆毀黨、社會主義和國家的網絡輿論參與者,正在呈現類組織化的態勢。
鑒于當前復雜嚴峻的網絡意識形態論爭形勢,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改進工作:1.牢固樹立互聯網作為國家戰略資源的意識;2.提高對于意識形態論爭的科學認識能力;3.積極組建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正規軍”隊伍;4.實現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有機統一;5.化被動應付為主動出擊;6.發動和依靠群眾,做好網絡意識形態工作。
摘編自《紅旗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