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求是》雜志社經濟部 孫劍
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以“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逐步建立起來的,這20多年來,經濟活動中計劃的色彩逐漸淡去,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越來越強。我們在享受市場經濟給我們帶來的極大物質財富時,卻也忽略了市場的風險放大功能。1929—1933年的“大蕭條”雖然離我們已經很遠,但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破壞依然記憶猶新。受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1999年我國的經濟增長下滑至7.6%,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負7.5%,我們啟動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才使經濟逐步走出低谷。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逐步演化為全球經濟危機,歐盟深受其害,至今未能走出泥潭,中國受其拖累進入了新常態,經濟增長從危機前的14.2%降至今年二季度的7%。
我們在感嘆中國經濟20多年來市場化改革的成就之時,也要看到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經濟發展對外依存度太高導致經濟增長波動幅度大,主導產業局限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將我們固化在不利的國際分工格局中,監管能力滯后于開放程度致使經濟抗風險能力弱。解決這些現實問題顯然不能依靠市場自身的力量,更多的是需要政策的呵護。
單純依靠市場機制無法熨平經濟周期,也無法杜絕貪婪與利己行為對經濟活動的破壞。在市場機制無法糾偏的背景下,要實現經濟平穩運行和市場的良性有序發展離不開呵護,呵護既有行政手段也有法制手段。新中國成立之初,為穩定上海經濟曾同投機商過招,最終擊垮了囤積居奇、惡意破壞經濟的投機商。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泰國、新加坡等國也都積極救助金融機構。美國次貸危機后,政府也曾積極救助房利美和房地美兩家公司。顯然,在經濟非常時期不同制度的國家都存在行政干預經濟的現象。這種干預不是對市場的破壞,而是對市場失敗的彌補。
呵護的對象不僅是實體經濟還包括虛擬經濟。我們不僅需要產業政策扶持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的高端產業,讓高端產業逐步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主導產業以擺脫不利的國際分工格局。同時也要呵護我們尚未成熟的資本市場,讓市場回歸為產業發展提供融資渠道的本位,而不是少數賭徒競相逐利的場所。讓每個具有創新成長性的企業能夠得到資金支持,讓每個理性的投資者都能獲取應有的收益。
要呵護別人當然離不開強大的自身。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具有雄厚的財力去支持呵護對象,同時具有完善的制度使呵護對象免受侵襲。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之時,中央的強力支持幫助香港穩定了股票市場,同時保障了香港聯系匯率的穩定。面對此次惡意做空中國股市,我們相信政府出手一定能夠保障市場的穩定,因為我們有強大的央行做后盾。這一事件提醒我們對經濟風險的甄別能力不強、預警機制不健全、風險防范能力不足,欲使呵護對象免遭風險,還需我們不斷完善制度、加強監管。
在經濟高度金融化、國際化的今天,內資、外資、產業資本、金融資本交織形成的資本流游蕩在每個能夠產生高額回報的行業,尤以房地產和證券市場為甚,如果我們不能有效監管、呵護這些市場,任由資本興風作浪,破壞的不僅是市場本身,更為嚴重的是侵蝕改革的紅利,殃及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成長中的中國經濟離不開有效的呵護。
上一篇:從法的形成看中西法律文化的差異
下一篇:對待知青歷史需要更多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