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勛、王盼盼:中國制造的優勢仍然存在】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石建勛、研究生王盼盼認為,我們應該客觀認識到,一些歐美國家為吸引制造業回遷本土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同時在比較成本差異不大的情況下,一些歐美公司產業鏈中的制造環節回遷本土,這是新一輪國家間競爭力培育、制造業版圖重構過程中的必然現象,沒必要大驚小怪。另一方面,現階段或今后較長一段時間,一些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陸續遷出中國,這是中國主動優化產業結構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也沒必要大驚小怪。
我們更應該看到,中國制造的優勢仍然存在。盡管薪酬水平快速上升,但中國的制造業薪酬依然遠低于美國及其他國家,而且,中國勞動力的競爭優勢正在從非熟練勞動力向熟練勞動力轉變,勞動力素質日益提高。更重要的是,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制造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培育了億萬高素質的制造業大軍,建立起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制造體系,成為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和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形成了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骨干企業,我國已具備了建設工業強國的基礎和條件。目前在亞洲已經形成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性的制造業地區供應鏈,13億人的全球最大消費市場,不僅是中國制造得以持續發展的動力,也是吸引歐美發達國家制造業留住腳步的重要原因。
摘編自《文匯報》
【鄒農儉:建設具有本土意義的社會學】
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鄒農儉認為,中國社會學自恢復、重建以來,一直秉持關懷現實社會的學術傳統,在解釋社會現象、分析社會事實、揭示社會問題、回應時代重大發展課題方面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我們在充分肯定社會學恢復、重建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基礎上,也應對這門學科存在的問題予以關注。當代中國社會學存在對時代重大主題的探索有待深化、對實證研究有所輕視、以既有的理論模式特別是西方社會學理論模型分析中國現實、理論提煉欠缺、著作論述復雜化幾方面的問題。
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因此需要對其進行學理的解釋、分析。這樣的年代正是社會學研究大顯身手的絕好時機,同時,社會也最需要社會學。因此,我們應當珍惜時代提供的歷史機遇,為創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社會學盡自己的力量:要認真做好材料積累的工作、遵循必要的學術規范、適時地進行概念、范疇的歸納工作。中國社會學只有將社會學學科內一系列重要的范疇梳理清楚,才能建立起真正是中國特色的、具有中國本土意義的社會學理論。這樣的社會學,才能稱得上是中國的社會學。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