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中國需要怎樣的民法典

2015-08-04 09:29 來源:經濟參考報  我有話說
2015-08-04 09:29:19來源:經濟參考報作者:責任編輯:康慧珍

  松散式、聯邦式英美法模式

  所謂“松散式、聯邦式”法典模式,即有些學者所稱的英美法模式。

  這種思路認為民法典可以不需要嚴密的邏輯,只要對《民法通則》稍加修改,在現行單行民事法律基礎上,將這些法律匯編起來,構成一個松散的體系。

  且不說中國沒有英美法的傳統,這種思路指導下的民法典,其實是匯編民法典,內部缺乏嚴密的邏輯,各編獨立分散,缺少體系,在基本規則和概念不統一的情況下無法將現有各單行法整合起來使民法典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也解決不了現行法律之間的沖突之處,有其形而無其神。優點是靈活性強、短期制定成本低、回避眼前的矛盾、容易出成果。這種觀點從學術以外的角度考慮較多。

  理想主義法國模式

  《法國民法典》繼受羅馬法大全的《法學階梯》,采用三編制。但不同于《法學階梯》人法、物法、訴訟法的結構,《法國民法典》基本結構為人、財產及對所有權的各種限制、取得財產的各種方法三編,如果將二、三兩編合并,其基本構成為人法和物法兩部分,對應法律關系中最基本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法國民法典》這種人與物對應的結構,突出了人的地位和財產權的法律地位,具有人文主義色彩。有學者按照這種兩分法模式進行編纂,并進行改良,設計出了一部“綠色民法典”。但主要的問題是,這種模式不是總分結構,缺少對一般規則的提煉,僅兩編難以涵蓋民法體系,缺少開放性。如果強行將不同種類的內容并入這兩編,會導致邏輯結構上的混亂。故而又稱之為“理想主義”模式。

  人格權要不要獨立成編

  世界上現行的大陸法系成文民法典,體例上主要源自《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目前我們所看到的主要是過去起草的民法典學者建議稿。立法體例主要是基于1896年《德國民法典》五編制總分式結構的演變,五編制分為總則、債、物權、親屬和繼承。有學者在德國五編式的基礎上提出了七編式,將債權編分解為債權總則、合同和侵權行為三編的總分式結構,形成民法典的“雙層”結構。還有八編式,即在上述體例中增加人格權編。

  其中有一個問題,人格權要不要獨立成編。

  支持者認為,傳統民法“重物輕人”,過分強調對財產權的保護而忽略對人格權的保護,與時代精神不符。反對者認為,21世紀的民法典的確應當具有人文主義關懷,但人格權的重要性不是人格權是否獨立成編的決定因素,且人格權和民事主體中的自然人制度無法分開,因此不能單獨成編。

  應該看到,民法典的人文價值不能僅體現在對人格權的保護上,而是應當體現在對民事主體的規范及其享有的民事權利的保護上。人格權獨立成編也不太符合潘德克頓民法體系的基本邏輯結構。潘德克頓法學中,法律關系理論和法律行為理論是核心制度,法律關系的三要素,主體、客體、內容,加上法律行為,涵蓋了民法全部體系。其意義是,主體意思自治的前提下,法律行為是引起民事法律關系變動、民事權利取得和變更的主要依據,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的變動是由于主體實施的法律行為引起的。人格權是自然人主體的專屬權利,人格權大多屬于絕對權、非財產權利,它的取得和變更大多數情況下并不是意思自治的結果,因此,理應放在自然人一節中專門加以規定,而不是獨立成編,顯得突兀。

  中國民法長期以來繼受德國法,我們構建的民事權利體系源自德意志法學理論,現在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推倒重來。德國潘德克頓式立法體例是我國民法典的理論皈依,也是歷史選擇。因此,我們的民法典體例不能采取“松散式、聯邦式”的匯編式或者法國式的“理想主義”模式,而是應當沿襲我們的法律傳統、現有法律體系,以潘德克頓法學為基礎,采用總分結構,按照總則、主體-客體-法律行為-內容即權利義務的基本邏輯結構,構建出屬于自己的民法典。

  民法典編纂是一項浩大、繁瑣的工程,需要許多人長期的努力。在世人的期盼下,黨的文件明確規定民法典編纂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民法典編纂已被列入日程,開始進入一個有序而系統的制定程序。按照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法典專家建議稿起草小組的“三步走”方案:首先是要對現行的《民法通則》進行修訂,改造為民法典總則,目前這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第二步是通過統一的科學的法律思想、法律技術,同步整合我國現行數目龐大的民法立法群,進行民法法律體系化的編纂工作,將民法群體修訂為一個符合法律科學的和諧一致的系統;可以預見未來的5到8年,中國自己的科學化、體系化的民法典將在前兩步基礎上逐步成型。

[責任編輯:康慧珍]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