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技能教育支撐“中國制造2025”

2015-08-04 11:16 來源:《社會科學報》總第1468期  我有話說
2015-08-04 11:16:25來源:《社會科學報》總第1468期作者:責任編輯:蔣正翔

  作者: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 徐根興

  國務院在2015年5月18日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的文件中指出,“堅持把人才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加快培養制造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技能人才”。這為我國高校如何進行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課題。

  一、“中國制造2025”需要高素質的工程師等技能人才

  機器人、智能技術、3D打印技術等正在引發制造業的革命性變化,而制造業升級需要提高技術水平和從業人員素質,這與高校人才培養高度相關。當前農民工短缺甚至其薪水高于大學生,說明有經驗有技能的人才正是企業的期望,僅僅有大學文憑不能算是有用的人才。根據《瞭望新聞周刊》報道,德國制造強國的背后是適齡青年中的80%進入職業教育通道,目標是成為訓練有素、有職業道德的從業者;瑞士80%至90%的高等教育是職業類的;韓國首爾多年來85%的新增勞動力都是大學本科畢業生,包括出租車司機。我國制造業的產品質量與德國等國家的差距,很多是從業人員的素質差異。不管是新興產業還是傳統制造業,都需要工匠精神和高素養的技能人才。由此可見,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決定著“中國制造2025”目標的實現。

  二、“中國制造2025”對提升技能教育品質的要求

  第一,教育理念轉型。國外有一所大學的定位是“培養世界一流的勞動力大軍”,而中國愿意這樣定位的高校很少,基本上都把自己定位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都聚焦在精英教育。職業院校似乎屬于“次品教育”,使職業院校的師生感覺低人一等,缺乏社會認可和基本尊嚴。所以,強化學校功能、打通職業教育與所謂精英教育的辦學體系,讓學生自由地、有尊嚴地在各類教育層次中選擇和轉換,這是教育理念轉換的切入點。

  第二,高校招生結構轉型。綜合媒體報道,2010年中國制造業總產值比1998年增長了9.3倍,但2010年本科工學專業招生數僅比1998年增長了3.4倍。而計算機、信息類專業的招生數占到工學總招生數的28%,可是計算機專業已經連續三年被列在畢業半年后失業人數最多的前10位專業之中;管理學科2010年比2000年招生數增長超過了10倍,而同期全國管理崗位在職人數僅增長了35%;財務管理崗位全國從業人員減少了30萬人,但財務管理招生數卻增長了12倍。可見,高校招生結構與社會需要出現了較多的脫節,急需轉型。

  第三,職業教育的水平關乎國家競爭力。據媒體披露,2013年,歐盟各國形成了加強職業教育的共識,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13年國情咨文中專門提到學習德國發展職業教育的經驗。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以及俄羅斯、巴西等“金磚”國家,都把加快發展職業教育作為重振實體經濟、重塑國家競爭力和實現社會穩定的重大發展戰略。外部競爭與國內需求也為中國職業教育提供了發展動力。全國總工會預測,我國技工缺口至少在2200萬到3300萬之間。據《經濟日報》報道,與先進工業國家相比,我國的高級技術工人僅占工人總數的5%,德國的比例為35%至40%。從學歷上看,德國等先進工業國家有很多本科畢業的一線工人,而我國本科畢業的一線工人數量很少。這既說明我國產業競爭力不足,又說明對提高職業教育品質的緊迫性。

  三、提升技能人才的教育品質需要促進校企深度合作

  1.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目前企業與院校合作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是人員的知識更新和技能培訓與鑒定等,在學生實習、技術合作、學生的定向培養等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進展,而在“產學研”以及共同建立研發機構等方面的合作非常欠缺。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學校與企業的需求與期望存在偏差。第二,在校企合作中,作為連接企業的行業協會,沒有發揮應有作用,也沒有意識到為整個行業承擔培養技能人才所應有的義務。第三,由于對具體權益缺乏規范,使得長期有效的校企合作難以保障。第四,校企合作缺乏法制的有效保障。

  2.促進校企合作的對策

  一是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明確推進校企合作所涉及的學校、企業、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等各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使培養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制度和機制有效運行。打通《職業教育法》與教育行政法規、勞動法規、稅收法規等,使各項法規之間有更好的邏輯關聯和銜接。最重要的是,不能讓上述法規成為“軟法”,要有“牙齒”,違者必懲。

  二是建立企業、學校、政府、行業等多方面合作信息互通和有效的對接機制,真正實現教育部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五個”對接,即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而且不僅職教需要如此,其他學校的相關專業都應該這樣做。

  三是明確校企合作中企業的主體地位。各級政府應鼓勵校企合作,并給予企業接收實習學生和在實習設備以及實習生補貼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挖掘和開發校企在人才培養、創新研發等方面的共同需求。利益和需求的一致性才能保證合作的穩定性和長期性。

  總之,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目標,提升技能教育品質的意義和責任重大。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全社會應始終如一地弘揚平等精神,強調所有的工作都是體面的工作,都是有尊嚴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所有的制度與機制的設計和實施中應真正體現鼓勵、激勵與獎勵行行出狀元的基本理念,只有這樣的長期堅持和努力,中國的產業競爭力和社會文明程度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