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中偉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數據、信息逐漸成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構成元素,可謂信息化發展一日千里,互聯網影響無處不在。時代的變化,勢必引發經濟模式、社會管理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在此情況下,公共文化服務如何創新發展、適應變革,成為擺在文化行政部門和公共文化機構面前的一項現實而又緊迫的課題。作為縣級市文化館的工作人員,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建議當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應采取“數據驅動”管理方式,借助大數據實現三個轉變。
一是由政府“端菜”向群眾“點菜”轉變。過去一個時期,文化單位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都是以“我”為主,雖盡心竭力,卻未得其要,很難實現預期目標。大數據時代,數據將成為科學決策的重要基礎。公共文化服務可以參照雅虎新媒體、百度地圖等項目的運營模式,利用大數據和新媒體技術,更加方便、快捷、準確地了解群眾需要什么、喜歡什么,進而提供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這必將有效地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單位與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互動,緩解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改變“供方市場”的現狀,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提升效益。比如,文化館(站)可以參照美國沃爾瑪的運營模式,在文藝作品、演出團體和群眾需求之間尋找聯系和平衡,提供配送式文化服務;圖書館可以對大量的讀者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在此基礎上調整圖書館的服務方式。
二是由廣泛覆蓋向定點投放轉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首要目標是保基本、促公平,但在兼顧公平與服務效果、效率方面還比較薄弱。大數據時代,海量的數據、高效的數據分析技術可以提供更多的決策支撐,幫助文化部門循“數”管理,增強服務針對性、提高管理科學性,從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率。具體到公共文化單位,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深入了解當地群眾文化參與情況,有針對性地送出文化產品、開展文化活動。比如,筆者就職的山東省海陽市文化館,如果能夠通過大數據了解到海陽市下轄的每一個鄉鎮、街道、社區居民文化參與情況、偏好等信息,就可以投其所好推送信息、提供服務。這樣既可以方便快捷地派送出文化產品、文化節目,又可以被群眾接受、令群眾滿意,可謂一舉兩得。
三是由“坐等客來”向“出門迎客”轉變。長期以來,由于公共文化單位人員、經費、設備等方面條件所限,大多數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都處于一種“你來了,我接待;你不來,我不管”的狀態。大數據時代,伴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互聯網絡的廣泛應用,公共文化服務也應該與時俱進。今年7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已達6.68億,手機網民數5.94億,移動互聯已經成為時代標簽,也是滿足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此種情形下,“坐等客來”式的公共文化服務已不再適應時代發展,也無法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如今,在各級文化行政部門的努力推動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已經取得長足進展,全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等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覆蓋網絡不斷完善、資源總量不斷增加。此外,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單位在做好常規服務的同時,也應當樹立大數據意識、互聯網思維,充分利用國家發展大數據和“互聯網+”的有利契機,積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與大數據、“互聯網+”對接,利用大數據技術和互聯網平臺,更加積極主動地擴大服務范圍,努力將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以現代方式推送至更多網民,建好互聯網文化陣地。(劉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