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偉
2014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產能過剩矛盾進一步凸顯,工業企業虧損面擴大,財政收入增幅收窄。有些國際機構下調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甚至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出現斷崖式的下跌。面對諸多困難、風險和挑戰,“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突破點”何在?如何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和企業家對此深感困惑。我們認為,未來中國經濟既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也有較強的增長動力。只要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開放,更加充分地發揮市場的作用,更加主動地正確發揮政府作用,就一定能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依然十分廣闊
2014年我國人均GDP已達到7500美元左右,超過上中等收入國家門檻值3000多美元,但我國依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無論是從供給側來看,還是從需求側來看,發展空間都十分巨大。
結構升級蘊藏著產業發展的新機遇。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但多數行業都處在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為了提高制造業競爭力,推動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國家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規劃。隨著這一規劃的實施,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將有更好的發展環境和政策支撐。與此同時,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也會得到更有力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在制造業獲得更多發展機會的同時,服務于制造業的第三產業,也會獲得新的發展機遇。
新一輪對外開放將拓寬發展外部空間。受危機后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影響,外需持續低迷。2014年,我國出口增長同比僅增長6.1%,但仍接近全球貿易額增速的兩倍。在此基礎上,我國又展開了新一輪的對外開放,相繼分別與韓國和澳大利亞簽訂了高水平的自由貿易協定。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落實推進,中國與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國簽署了合作備忘錄,一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工程和工業園區合作發展項目已順利啟動。這將為中國發展潛力的釋放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和條件。
新型城鎮化的繼續推進將創造巨大的投資需求。2014年,我國城鎮人口所占比重雖已達到54.8%,但仍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新型城鎮化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到2020年,將有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戶在城市;但我國現在城鎮的公共服務水平大都還是低水平的,遠遠不能適應現有城鎮居民的正常需求。要適應未來城鎮居民的需要,必須大幅度地提高城鎮的公共服務水平。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還要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改變農村交通不便、教育醫療設施不足、村容不整的局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將對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住宅建設、環境治理設施等提出更多的新需求,進而形成龐大的投資需求。
推動區域由不平衡發展到協調發展的轉變將帶來投資和消費需求的增長。2014年,我國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的人均GDP水平都超過1萬美元,但云南、貴州等中西部地區的人均GDP僅在4000~5000美元左右。加快這些欠發達地區的工業化進程,不僅會帶動基礎設施的大規模投資,還會促進生態旅游業、特色文化產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另外,欠發達地區居民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將創造更多的消費需求。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4年,我國還有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通過精準扶貧,增加他們的收入,可以形成帶動經濟增長的新需求。
中高收入階層的擴大蘊含著巨大的消費需求。根據十八大的部署,到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就意味著我國將有更多的人步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階層。這一部分人群對更高品質、更富有個性化的產品具有強烈需求。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的預測,到2020年,我國富裕階層人數(指的是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在20000美元以上)將達到2.8億,占中國總人口的20%;其消費將增至原來的五倍,達到3.1萬億美元,相當于屆時中國消費總額的35%左右。
上一篇:打造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