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 肖北庚 鄧慧強
改革是時代主旋律,法治是時代最強音,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全面依法治國不僅能夠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共識,而且能夠為全面深化改革“涉險灘”“啃硬骨頭”保駕護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支撐。
凝聚改革共識的根本方式
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性、復雜性、攻堅性,決定了需要以法治凝聚共識。依法治國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為國家頂層設計提供智力資源和制度方案。從法律視角看,推動關聯性、系統性和復雜性強的改革,需要我們黨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在重大問題決策上遵循法定方式與程序,引導公民廣泛參與,在協商、討論的基礎上達成改革共識,并將其上升為國家意志,以使全民堅定改革意志,積極擁護改革、支持改革。
化解改革中的利益沖突與利益失衡離不開法治。全面深化改革既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又涉及重大利益格局調整。對于利益格局調整,社會主體必然存在認識和偏好差異,進而會出現利益失衡甚至沖突。對此,迫切需要通過法治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點并進行統籌兼顧。從法治固有的稟賦看,立法、執法和司法領域的公眾參與制度恰好可以為利益沖突各方提供理性討論、達成共識的平臺。
法治所具有的公平正義價值追求有利于凝聚改革共識。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高擎公平正義的大旗,哪些領域需要深化改革、采取什么方式改革、以什么途徑和步驟推動改革都必須以公平正義為航標。公平正義是法律的要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是要將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一體推進,形成整體合力,讓公平正義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被人民群眾感知到。
滿足制度需求的基本途徑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法治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途徑。
從憲法層面看,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要通過完善憲法和法律來完成。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從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上完成從“管理”到“治理”的轉變。從經濟體制改革來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涉及土地制度和財產權利保障問題,需要進行相關法律的修改完善。從建立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體制來看,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以及實行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就會產生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協調問題,需要從法律層面進行完善。
從法律制定層面看,政治領域涉及的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等改革舉措,包括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各級政府重大決策出臺前向本級人大報告、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行政執法體制等,都需要通過立法來完成。經濟領域涉及的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改革舉措,都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社會事業改革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創新也離不開立法保障。
從法律修改層面看,改革舉措中有很多新突破與現有法律規定不一致,需要通過修改法律滿足深化改革實踐的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對制度建設提出了許多健全、完善、變革的要求,需要通過法律的修改和廢止來完成,諸如政治體制改革中的健全人大討論、決定重大事項制度,改革行政復議體制、健全行政復議案件審理機制,健全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健全現代產權制度,健全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土地租賃、轉讓、抵押二級市場;社會治理領域中的改革信訪制度,健全社會保障財政投入制度,完善社會保障預算制度等。
優化改革環境的重要保障
全面依法治國不僅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共識、提供制度,而且以其內含的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之本質要求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良好秩序和環境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需要穩定秩序和良好環境。越是深化改革,越會觸及既得利益。只有對不當的既得利益進行有效遏制,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有效有序推進。同時,伴隨改革引發的社會轉型和利益分化,收入差距、住房就醫、金融投機等問題和矛盾凸顯,一些偶發事件極有可能升級為群體性事件并造成社會不穩定,進而牽扯改革精力、影響改革環境、妨礙改革進程。這就對全面依法治國、營造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提出了緊迫要求。
越是改革攻堅,越需要眾志成城;越是“涉險灘”,越需要沉著堅定;越是“啃硬骨頭”,越需要法治支撐。排除地方保護主義、部門保護主義以及社會不穩定因素對改革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從根本上看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例如,推進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目的就在于有效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確保憲法和法律的統一實施;推進法治建設中的人民調解、法律強制和刑事打擊等制度完善,都是有效防止矛盾激化和維穩維權的有力武器。
上一篇:公民信息安全的保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