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對未來制造業,發達工業國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愿景。美國利用互聯網優勢,讓互聯網吞并制造業;德國基于制造業根基,讓制造業互聯網化。
而中國正處于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中,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基礎。今年3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10大領域,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可以說,“互聯網+工業”將會促進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宏偉目標。
以往,提到制造業不得不提微笑曲線。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發達國家的企業往往占據著研發、售后服務等產業鏈高端位置,發展中國家的廠商則被擠壓在低利潤區的生產與制造環節。就全球產業鏈來看,盡管“中國制造”鋪天蓋地,但是,中國制造大多是處于“微笑曲線”中間區域的生產與制造環節,投入大量的勞動力,獲取少得可憐的利潤。以往的思路認為,想要擺脫傳統制造業的低附加值境地,就必須向“微笑曲線”的研發和服務這兩端延伸,通過高新技術實現產業升級和發展制造業周邊服務業是必經之路。從產業層面來看,“研究與設計”環節意味著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營銷與服務”環節則是要提高制造業周邊服務業的比重。但是,這一過程會遇到諸多挑戰,且不能實質性地走出微笑曲線的底部,也不能短期內走出微笑曲線的底部。
但是,“互聯網+工業”時代,很多問題在發生改變。制造業傳統意義上的價值創造和分配模式正在發生轉變,借助互聯網平臺,企業、客戶及利益相關方紛紛參與到價值創造、價值傳遞及價值實現等生產制造的各個環節。因為 “互聯網+工業”不僅僅是“信息共享”,還將廣泛開展“物理共享”,從而形成新的價值創造和分享模式,開創全新的共享經濟,帶動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
上一篇:新常態下經濟 效益提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