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經濟提質增效的制約因素
1.可持續協調發展的理念缺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較短時間內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但發展理念滯后于改革的現實需求。在一些地區,付出了高污染、高耗能以及犧牲居民福利的代價。同時,部分地方采取一些短期措施,加劇了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
2.經濟增長動力機制單一。一方面,在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存在較嚴重的產能過剩,占用大量生產資源,集聚巨大的經濟風險;另一方面,養老、醫療、教育等行業社會力量進入不足、競爭不充分,導致社會資源配置錯位。
3.微觀市場主體積極性創造性不足。在一些地區和領域,政府“有形之手”主導資源配置,市場價格被扭曲,地方政府主導市場投融資,行政性壟斷妨礙公平競爭,影響微觀主體的合理預期,使其產生政策依賴。
4.科技體制行政化特征明顯。一是科技資源配置行政化。科研機構在省市兩級按行政體系設置,立項管理和成果評價一般采取行政化的辦法,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還未形成,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兩張皮”未能根本解決。二是科技市場發育不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40%的水平。三是科技創新的社會環境有待改善。知識產權得不到有效保護,科技人才評價機制行政化,大學專業設置仍由教育行政部門決定,難以充分反映市場需求。
三、加快提升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對策建議
1.科學界定政府、市場、社會的作用邊界,真正在重大改革問題上實現新突破。謀劃好轉變政府職能、完善現代市場體系、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推進金融改革發展、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改革任務,抓緊制定具體細化、務實管用、有中國特色的改革方案。
2.推動產業結構走向優化,真正做好經濟結構調整加減法。一是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拉動作用。把城鎮化作為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二是以打破壟斷、促進競爭為突破口,增加有效供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吸引民間資本參與經營性項目建設與運營,保證有限的政府投資投向棚戶區改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三是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繼續化解過剩產能,促進產業從價值鏈低端向中高端延伸。四是提升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水平。加大重大項目、重要載體向中西部地區布局的密度。建立東中西合作長效機制,深入推進產業、科技和人才在地區間的轉移,拓寬合作領域,為我國中西部發展形成內生動力提供強力支撐。
上一篇:上海高考作文到底有多講究思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