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遺忘中國在二戰中的貢獻
——訪劍橋大學現代日本史高級講師顧若鵬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戰爭已經過去70年,但其對今日的中日關系、對亞洲乃至全世界始終具有重要影響。中國作為英美等國的戰時盟友,在戰爭中的角色卻幾乎被“遺忘”,而日本對其侵略史的粉飾更是加劇了中日矛盾。針對上述問題,記者采訪了劍橋大學現代日本史高級講師顧若鵬(Barak Kushner)。
《中國社會科學報》:目前,西方是如何評價中國在抗戰期間作出的犧牲與貢獻?
顧若鵬:戰時,日本軍隊想要占領中國,卻陷入困境。中國對日堅持作戰,使得日本不得不持續補充兵力,投入更多精力和時間。然而,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在世界上并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盡管有學者關注這方面的研究,但這一研究主題也是在最近才得以擴展。如牛津大學現代中國政治與歷史學教授拉納·米特(Rana Mitter)的相關論著。由于西方學界仍然聚焦英美等其他盟軍,對于很多人而言,中國在戰時的犧牲與貢獻幾乎被遺忘了。我認為,中國憑借當時的軍事、經濟力量獨立抗擊日本法西斯,在艱難的情況下堅持下來,這對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認為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貢獻被忽視的原因何在?
顧若鵬:這其中有幾個原因。首先,就整體而言可能因西方學者主要聚焦美國學術界,關注美國對戰爭的看法,然后才是歐洲。這其中部分原因是英語在二戰后成為全球通用語言,進而影響到國際學術界。其次,大致從1949年到20世紀80年代早期,西方人難以到中國進行相關學術研究。我認為,應將中國史與歐洲史更有力地聯系起來。中國現代史與歐洲、日本的歷史相互交織,所以,學界不應當僅僅依賴于以往那種以單個國家為基礎的歷史思維模式,而是應當更加具體地思索它們之間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
《中國社會科學報》:德國與日本對于戰時罪行的反省態度迥異。您認為原因何在?
顧若鵬:的確差異很大。從地理意義上而言,戰后盟軍馬上就切斷了日本與其海外占領地的聯系,去殖民化的過程不是由日本人自己進行的。根據美國的戰后計劃,日本人被遣返回國。美國人認為,這是解散日本帝國,避免其再度軍事化的唯一方法。戰爭結束后,日本與外部世界的聯系大為減弱,回到島國的狀態。如此,日本基本上被置于美國之手。
到1947年底,美國的目標不再是敦促日本對戰時錯誤或侵略史進行反省,而是將日本拉入冷戰的框架之內,站在美國這邊對抗社會主義國家。因此,日本與亞洲其他地區的隔閡在戰后及“冷戰”期間持續發展。戰后日本的外交關系更多的是與美國及“冷戰”的需要保持一致。一直到戰爭結束的幾十年后,對于戰爭的記憶已經褪色之時,日本領導人及民眾才開始審視日本的戰時行為。然而,東亞其他地方一直保存著對于戰爭的回憶。這種隔閡在今天依然會造成摩擦。
德國戰后被多個占領者分而治之,且未形成地理意義上的孤立狀態。一些德國學者表示,德國的反思并不是在戰后馬上就開始的,而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有了很大的進展。相比之下,我們需要思考為什么日本的反思推遲了許多年。
《中國社會科學報》:戰爭對今日的中日關系有重要影響,而日本卻不斷地對于戰時歷史進行修正和粉飾。應當如何對待這一問題?
顧若鵬:可悲的是,從日本投降直到現在,這種修正的態度在日本一直存在。如今,在安倍政府執政之下,日本的民族主義加強,加之媒體的迎合,使得形勢更加嚴峻。不過,現在日本仍然有很多團體倡導改善中日關系。
在日本,既有歷史修正主義者,也有可信的、有見地的歷史觀點持有者。日本需要進一步探討該問題,去政府干預,在學校的初級乃至大學課程中增加關于東亞的教育。日本有必要在各個教育層次改善歷史教學。日本的歷史教科書中雖然沒有否認這場戰爭,但是也沒有圍繞戰爭進行討論。大部分日本學生到畢業之時對戰爭可能都知之甚少。日本的學校需要提供更多關于中國及朝鮮的語言知識及歷史知識。在日本有不少優秀的學者從事相關研究,但他們的研究成果還不能成為主流,甚至不是必修課程。這種知識裂縫從長遠來看會有損于日本。(姜紅)
上一篇:經濟“新常態”下怎樣“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