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宣部常務副部長 黃坤明
站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時間節點上,回望那段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偉大歷史,深深鐫刻在我們民族記憶中的,既有家國破碎、同胞死難的傷痛,也有中華兒女英勇抗敵、浴血奮戰的壯烈,更有氣壯山河、光輝永在的偉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我們紀念那段偉大的歷史,就是要銘記先輩們為中華民族立下的偉大功勛、為世界人民作出的偉大貢獻,就是要傳承和弘揚苦難輝煌中孕育出的偉大抗戰精神,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奮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抗戰精神重塑中華民族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爭取民族解放、捍衛自由獨立的正義戰爭,是與法西斯主義在東方主戰場進行的殊死較量,是中國近代以來規模最大、時間最長、范圍最廣和對手最兇殘、犧牲最慘重的反侵略戰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深刻認識抗戰精神的偉大,就是要站在這樣的歷史高度、透過這樣的歷史視野,既走進當時的歷史場景,充分認識抗戰精神對于那場戰爭的意義和價值,看到它是決定抗戰勝利的最根本、最關鍵因素;更要由此上溯到鴉片戰爭百年來的歷史進程,充分認識偉大的抗戰精神對于整個中華民族的意義和價值,看到它是扭轉民族命運、再造民族魂魄的內在力量。
偉大的抗戰精神喚起了民族覺醒。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愛國傳統的偉大民族,國家民族利益至上始終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價值準則。鴉片戰爭后,由于清政府腐敗無能,列強的一次次入侵、不平等條約的一個個簽訂,中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沉重打擊,人們的國家認同和民族意識日益淡漠,東方雄獅沉睡于漫漫長夜。日本帝國主義處心積慮吞并中國,中華民族到了亡國滅種的危急關頭。在“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的聲聲呼喚中,在抵御侵略、挽救危亡的不斷抗爭中,中華民族實現了最為徹底、最為深刻的集體覺醒。“誓死不當亡國奴”,為民族而戰、為國家而戰,成為響徹華夏大地的最強音,埋藏在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懷重新涌動激蕩,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民族自強的意識和信念空前高漲。正是經歷了這場血與火的洗禮,中華民族才真正實現了民族自覺,以全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偉大的抗戰精神促進了民族凝聚。近代以來,中國屢次遭受帝國主義的侵略,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歷次戰爭雖殊死抵抗,卻都以失敗告終。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中國無法形成全民族的大團結、大凝聚。地廣不足以為大,人多不足以為眾。日本帝國主義之所以敢于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甚至叫囂三個月之內滅亡中國,正是把幾億中國人視為“一盤散沙”。面對民族存亡續絕的危機,抗日救國越來越成為社會各界團結起來的思想共識,成為中華兒女凝聚起來的精神旗幟。中國共產黨從民族整體利益出發,倡導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一步系牢了全民族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精神紐帶。長城內外、大江南北,“舉國鼎沸兮,全民總抗戰”,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空前團結、一致抗日。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從沒有像抗戰這樣有如此廣泛的民眾動員、如此緊密的民族凝聚,中國人民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新的長城。
偉大的抗戰精神升華了民族精神。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著自強不息、威武不屈、堅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百年來的屈辱與沉淪,極大地影響了整個民族的精神氣質和精神風貌,萎靡不振、渾渾噩噩、怯懦卑膝的精神狀態在全社會滋長蔓延,侵蝕著民族的根脈。抗日戰爭燃起了重鑄中華民族精神的熊熊火焰,淬煉了中華兒女的血氣精魂,舍生取義、堅貞不屈的崇高氣節充塞天地,決不被任何敵人嚇倒的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貫若長虹,不達勝利決不罷休的信念意志堅定如山。面對侵略者的兇殘殺戮,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人人抱必死之心”“爭著死,搶著死”,多少英雄前仆后繼,毀家紓難、以身殉國。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狼牙山五壯士”、“劉老莊連”、“八百壯士”,等等,正是這些英烈和他們所代表的英雄的中國人民,完成了對民族精神的更生再造,樹起了一座座新的精神豐碑,挺起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