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恩平
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發展條件的地區,城鎮化的導向、內容、重點均存在差異。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的發展中大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化條件千差萬別,推進城鎮化在不同地區應有不同側重點和突破方向。習近平同志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上指出,“推進城鎮化不是搞成城鄉一律化。”但是,有些地方不顧自身條件盲目照搬、不顧經濟規律一哄而上,出現了遷村并鎮、蓋房造城、強迫農民進城上樓等亂象。對此,必須高度重視、堅決糾偏。
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意義在于,其所集聚的工商業活動具有單位地理空間上的規模收益遞增效應。只有具有規模收益遞增效應的城鎮化才是健康的城鎮化,否則就是不可持續的畸形城鎮化。而在不同發展條件的地區,規模收益遞增所對應的城鎮化內容是不同的。
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工商業不發達,就業機會少。在這些地區,城鎮化的主要內容是城鎮工商產業的培育、集聚以及相應的就業機會創造。推進城鎮化,重點在于招商引資、擴大就業。簡單的遷村并鎮、農民被動進城上樓,并不能帶來遞增的規模收益。這是因為,當地缺乏非農就業機會,農業富余勞動力仍然要外出打工;而農業就業則由于居住地與農業生產場地的距離拉大,增加了農業勞動的通勤時間和成本,造成農業生產率下降、農民生活質量下降和成本增加。
東南沿海較發達地區,工商產業集聚明顯,就業崗位比較充足,吸引了大量外來農民工就業。由于外來農民工將其收入的大部分寄回老家,使得這些農民工就業較為集中的地區消費市場規模相對于GDP產出規模明顯偏小,城鎮服務業發展滯后。這些地區推進城鎮化,主要應引導農民工及其家庭整體遷入城鎮,實現市民化,促進消費規模擴大、消費結構升級,帶動城鎮服務業集聚和發展。因此,這些地區推進城鎮化的重點在于,為有條件舉家遷入的農民工提供低成本的住房和公共服務,完成工業集聚地向現代城鎮的轉型。
對內地中小城市來說,城市規模和內源性增長動力還比較有限,城市發展的經濟基礎還不厚實,城鎮化的方向在于城市工商產業的培育和集聚,在于主城區空間的擴容和經濟密度的提高。但現實中,一些中小城市熱衷于房地產開發,有的地方規劃的居住新城人口規模甚至超過主城區。應當認識到,居住新城的發展需要一定的人口和市場規模帶動。沒有足夠的人口和市場規模,基本的城市服務就難以有效提供,因而盡管基礎設施完善、住房條件優越,也并不宜居。其結果必然是人口集聚不足、住房閑置,甚至形成“空城”“鬼城”。
對較大規模的中心城市特別是超大城市來說,由于主城區經濟集聚的密度過高、規模過大,城市擁堵問題越來越突出,城鎮化的主要方向在于建設新城和衛星城鎮,實現由單中心的超大城市向多中心的都市區、城市群轉型。全球都市區、城市群發展實踐表明,遍地開花式的單一功能衛星城鎮發展模式往往由于就業—居住—服務的通勤距離過大,并不能減輕城市擁堵壓力,反而導致城市運行成本劇增、發展績效下降。而集就業、居住、服務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新城建設模式,既有利于主城區人口和產業的疏解分流,也有利于次級城市中心形成和服務業集聚,能夠大大縮短通勤距離,有效降低城市擁堵和運行成本,提高城市競爭力。
上一篇:國家安全管理體制需系統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