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成反法西斯國際同盟,爭取廣泛的國際同情和支援。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是中國奪取抗戰勝利的重要條件。全國抗戰爆發后,共產黨準確預測到,新的世界大戰將把許多國家卷入進去,抗日戰爭將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積極發表宣言呼吁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統一戰線,堅持抗日戰爭至完全的勝利”。1941年10月,“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正式成立了“延安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聯盟”。國民政府的抗戰外交積極爭取外國援助,與同盟國家重新構建起相對平等的關系,為抗戰創造了比較有利的國際環境。“偉大的中國抗戰,不但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共同利益把中國和世界各國聯系到了一起。抗戰勝利是中國軍民浴血奮戰的結果,也是世界人民相互支持、共同戰斗的成果。
二、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作用
中國抗日戰爭不僅是日本侵略和中國反侵略的斗爭,而且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徹底戰勝日本法西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地位至關重要,作用舉足輕重。
中國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事業的戰略先驅。法西斯侵略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把戰火在中國燃起,絕非偶然。日本自明治維新后,國力、軍力增強,野心不斷膨脹,逐步形成了滅亡中國、征服亞洲、稱霸世界的大陸政策。其侵略擴張企圖可以概括為:首先征服中國,實行中間突破,然后以中國為基地,與德、意結盟,或南進同美、英等決戰,或北上進攻蘇聯,進而占領亞太、瓜分世界。九一八事變是法西斯在全球侵略擴張行動的第一個節點,中國進行的局部抗戰在世界范圍內率先對法西斯的侵略擴張實施正面阻擊,使法西斯破壞和平、踐踏正義的本質暴露無遺。在反法西斯事業中,中國人民成為無畏的先行者,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
中國抗戰是抗擊法西斯侵略擴張的戰略支柱。20世紀30年代中期,法西斯軸心國集團正式形成后,侵略擴張節節升級。歐美強國采取綏靖政策,使法西斯侵略氣焰日益囂張。20多個歐亞非國家和地區先后淪陷,連老牌資本主義強國法國也很快敗降。而中國人民展開了氣勢恢弘的全國抗戰,對日本法西斯的侵略進行英勇抗擊,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到1938年10月,中日雙方投入作戰的總兵力達400余萬人,戰線長達4000多公里,戰火遍及中國10多個省區,戰區面積約160萬平方公里,是當時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規模最大、較量最激烈的戰場。中國不僅頂住了日本法西斯的進攻,而且始終屹立不倒,成為抗擊法西斯進攻的戰略支柱,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一面旗幟,極大地堅定了世界人民的信心。
中國在戰勝法西斯的進程中與同盟國家形成了戰略配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后,中國成為抗擊法西斯在亞洲大陸侵略的主要戰場,制約著日本的“北進”和“南進”,保證了同盟國“先歐后亞”戰略的實施。中國的持久抗戰,遏止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亞的北進計劃,使蘇聯軍隊能夠解除后顧之憂,避免兩線作戰,全力迎戰德國法西斯,并在打敗德國后從容轉兵東進,參加對日最后一戰。中國的持久抗戰還牽制和推遲了日本進攻南洋的南進步伐,致使日軍作戰行動受到極大制約,被迫背著中國戰場的沉重包袱南進,從而粉碎了日本與德、意法西斯會師中東和西伯利亞、稱霸全球的戰略圖謀,有力地配合與策應了其他戰場的反法西斯戰爭,使得美英軍隊能夠在太平洋戰場集中兵力,穩住戰線,進而轉入反攻。而日本盡管把海空力量主力和陸軍部分精銳部隊先后調往太平洋戰場,但始終不敢削弱在華兵力,即使在戰爭末期美軍向本土步步逼近時,依舊把中國作為主要作戰方向。此外,根據國際反法西斯的戰略需求,中國派出遠征軍入緬作戰,直接支援盟軍作戰。
上一篇:改革理論的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