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盟國反法西斯戰爭的戰略基地。中國投入大量人力修建空軍基地,投入大批部隊保護野戰機場,保障盟軍空中力量對日本實施戰略轟炸和對日軍作戰。美軍在中國的大后方地區和八路軍、新四軍等武裝力量控制的部分區域建立了眾多氣象站、水文站和無線電通訊網,并設立了聯合情報搜集和整理機構。中國還為盟國提供了大量的鎢、錫、桐油等戰略物資。中國在其他方面也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貢獻。一是積極倡導和推動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加快了戰爭勝利的進程。二是積極支持亞洲國家的抗日斗爭。眾多的朝鮮革命者和愛國志士在中國加入抗日武裝,韓國流亡政府也在中國得到支持,中國還堅持將戰后朝鮮的自由和獨立內容寫進了《開羅宣言》。其他亞洲國家的抗日斗爭也曾得到中國的支持。三是積極參與創建聯合國,推動戰后世界和平。中國提出的保障會員國的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和平解決爭端以及民族自決等建議,最終被寫入《聯合國憲章》。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成立,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三、弘揚抗戰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這四句話不但準確闡釋了抗戰歷史的內涵,揭示了抗戰勝利的原因,是我們正確理解和把握抗戰的基準,而且完整地體現出抗戰時期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折射出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是我們傳承抗戰血脈、繼承抗戰傳統的要義所在。弘揚抗戰精神,就是要深刻體會蘊含其中的歷史內涵,領悟激蕩其間的意志氣魄,激揚精神斗志,激發奮進力量,致力于國家富強、民族復興。
弘揚抗戰精神,強化對民族的認同和對國家的責任??箲鹗茄c火鑄就的壯麗史詩,抗戰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體現的是對民族的認同、對國家的責任。盧溝橋事變后,紅軍高級將領聯名發電銘志:將“為國效命,與敵周旋,以達保土衛國之目的”。上海各界抗敵后援會的《告全國同胞書》表達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心聲:“應戰之際,準備無盡量損失,準備無盡量慘痛。性命財產悉置度外,則損失慘痛,有何不了?!笨谷粘蔀閰^分是否愛國的根本標準。全體中國人對民族的認同和對國家的責任在抗戰時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各階層的利益在抗日問題上找到了契合點。它喚醒了民族自覺,形成了全民族共御外敵的銅墻鐵壁,矗立起一座愛國主義的豐碑。今天,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事業中,所要面對的是另一種血與火的考驗,同樣需要找到能夠動員匯聚全民族力量的責任擔當點和利益契合點。民族復興,就是這樣一個點。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為全體中國人共同的利益訴求和目標追求,以此不斷強化不同階層、不同信仰、不同地域中華兒女對民族的認同和對國家的責任,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鞏固民族大團結,就會為事業發展提供強大的力量支撐。
上一篇:改革理論的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