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個全面”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透視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對中國經驗、中國模式、中國道路的創新實踐作出了新的理論概括。
“四個全面”站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制高點上,以和平、發展、合作、共存、共享、共贏的時代精神與文明交流互鑒的世界視野關照與審視中國社會發展未來,反思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進程,立足于中國視角對中國經驗、中國模式、中國道路作出了新的總結與解讀,提出了當前新形勢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觀布局,提出了四個全面協調推進中國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部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新的實踐建構與總體設計。“四個全面”充分吸收和借鑒了當代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例如法治文明、社會治理、民主政治等),認真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探索經驗(整體性、系統性改革、有重點的全面改革等),深刻地把握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規律(五個文明全面發展、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等),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對中國改革開放重大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中提煉和總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背后的新思想、新智慧——統籌兼顧、協調推進中國社會發展的“四個全面”戰略,這也是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發展實踐邏輯的理論概括與思想升華。
從現實實踐來看,當前中國經濟、社會、政治、生態各種關系緊密勾連,休戚相關,國內外各種矛盾交織重疊,錯綜復雜,各領域、各部門、各系統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彼此高度耦合互動,牽一發而動全局。在此情況下,任何單向思維、線性思維以及單兵突進的局部思維都無法應對復雜的矛盾局面。只有從整體思維、系統思維出發,統籌謀劃,協同推進,注重不同矛盾(事物)及矛盾各方之間的相互協作、相互支持、相互補充,實現價值共贏,才能有效應對和化解系統矛盾、復雜矛盾。“四個全面”體現了統籌的智慧、系統的思想、創新的膽略與求真務實的作風。“四個全面”生動地體現了以問題為導向,在分析、研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實踐精神。
六、“四個全面”以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過程方法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相統一的歷史過程思想,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社會歷史發展是一個過程。“四個全面”強調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它是目的的具體化)融入對改革規律、法治規律(治國理政規律)、黨的建設的規律(從嚴治黨規律)的運用、發揮與駕馭之中,從而使其落地生根,在各種規律的運作與協同作用中逐漸積累與生成目的性內容。同時,它又強調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過程中的目的自覺(即目標自覺,實質是價值自覺),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目的)真正滲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規律的實際運作、展開與生成之中,成為它們的基本訴求,發揮目的對過程的引領、激勵、導航、規范與整合作用,從而使各種規律聚焦并趨向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
可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然是要遵循改革規律、法治規律、黨的建設規律的現實進程,而在對這些規律的認識、運用與駕馭中又體現著主體的目的選擇(目標追求),并通向目標。所以,“四個全面”體現的是一種過程思維,它說明我們黨領導人民在價值自覺(包括理論自覺、制度自覺、道路自覺)基礎上發展步伐的務實性與穩健性。“四個全面”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既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選擇性、價值合理性,又體現了它的客觀規律性、歷史必然性,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目的性與規律性深度融合的現實歷史過程,開辟了在“客觀規律性與主體能動性的對立統一”基礎上認識與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思想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