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比較政治學對國家治理研究的意義
國內關于國家治理的研究主要采用規范的分析方法,即從政治哲學的角度來討論國家治理的價值、意義和基本邏輯。規范分析對于國家治理研究非常重要,畢竟理論和邏輯的推演對于厘清概念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國家治理是治理的一部分,國外關于治理的研究也首先是從規范分析的角度展開的。然而,規范視角的國家治理研究也有其不足。這種方法高度依賴研究者的價值定位,持批判立場的研究者總會認為自己國家的國家治理模式有問題,而持自我中心立場的研究者則總會認為自己國家的國家治理模式是最優越的。缺乏公正立場的規范主義研究很容易出現自說自話的問題。
因此,國家治理研究不僅需要在規范層面上展開,而且更需要在實證層面上展開。國內關于國家治理的實證研究相對較少。這些實證研究成果一方面集中于對中國國家治理經驗的探討,⑧另一方面則集中于某國的國別治理模式或經驗研究(案例多為俄羅斯和東亞國家等)。⑨本文在這里希望從方法論的角度更為完整地討論國家治理的實證研究。根據美國政治學家阿倫·利帕特(Arend lijphart)的劃分,社會科學的實證研究方法可以分為四種:實驗方法、統計方法、比較方法和個案方法。⑩這四種方法都可以用來進行國家治理研究,然而它們都有其優勢和不足。實驗方法更加接近科學的特征,但是對國家治理進行實驗在現實中很難操作。統計方法在國家治理研究中有一定的可行性,然而,統計方法的適用也只能限定在一些微觀數據容易獲得的領域,如選舉、經濟、社會福利、人口等。對于國家治理中更為常見和主要的非量化信息,統計方法顯然無能為力。個案分析更多適用于社會學和民族學等研究中,主要基于田野調查來獲得研究數據。對于國家治理研究而言,個案分析是必要的,譬如,對某國國家治理的模式、特征、內在機理等內容進行研究;同時,個案研究也是不充分的,與規范研究相似,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具有自說白話的缺點。
相比以上三種方法而言,比較方法最適合進行國家治理研究。具體理由如下:第一,比較方法可以突出多國比較。國家治理的特征和優勢需要放在比較的環境下才能更好地加以總結。或者說,國家治理的科學性需要放在比較中進行驗證和觀察。第二,比較方法是少案例比較。這一點與國家治理的研究特征相契合。國家的比較很難獲得太多的案例,如果案例太多,案例的細節特征就很難把握,如果案例數量足夠多(如30個以上),而且量化的數據容易獲得,那么就可以進行定量研究。但是,國家的比較如果強調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較為質性的變量,并且,假如影響結果的質性變量又很多,那么較為適合的方法就是比較方法。簡言之,比較方法最適合針對那些“案例少、變量多”的問題展開研究,而國家治理就非常符合比較方法的研究特征。國家治理是相對宏觀的研究問題,其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影響變量,同時,要完整地把握這些變量,又很難獲得較多的案例,所以,國家治理最適合的研究方法應該是比較方法。應該說,比較方法有非常濃重的質性特征。當然,這里的“質性”是基于科學設計的質性研究。比較方法的基本邏輯仍然是控制,即通過比較來控制無關變量,并觀察結果變量和原因變量之間的關系。
用比較方法研究國家治理可以從如下領域著手:第一,國家治理的類型學。類型學的研究是比較政治研究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11)主要在知識歸納的基礎上展開。可操作的類型學研究至少有兩種:一種是標簽類型學,即在基本特征的基礎上進行類型總結。其實質是歸納邏輯,其把現實的案例通過合并同類項,歸為幾個可以貼以標簽的類別。這種類型學分析的優點是接近現實,即分類的類型容易在現實中找到對應的例子。另一種則是矩陣類型學,即以兩個變量或多個變量為基礎進行矩陣的排列組合。標簽類型學和矩陣類型學都可以幫助總結國家治理的模式特征。
第二,國家治理的質性比較分析。質性比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縮寫為QCA)是比較政治研究近年來的新進展,其內容主要由清晰集和模糊集等方法構成。該方法的主要邏輯是將多個案例在不同變量上的基本表現(在清晰集中就是0或1的賦值,而在模糊集中則是0到1之間的刻度值),用一張真值表(truth table)表現出來,然后再用邏輯運算得出結果變量與解釋變量之間的關系。該方法最接近傳統比較政治研究的方法,同時也是傳統比較政治研究的科學化。質性比較分析最佳的案例數是15-35個(其中包括負面案例),最佳的解釋變量數為5-6個。質性比較分析的優勢是可以得出導致結果的原因組合。換言之,運用質性比較分析,我們可以找到導致國家治理成功或失敗的原因組合。目前關于國家治理的許多研究成果都可以用QCA方法來進一步提升其分析結果的質量。譬如,目前關于失效國家出現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那么我們可以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國家失效進行原因組合分析。
第三,國家治理的比較歷史分析。比較歷史分析(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也是目前比較政治研究的新進展,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的分支發展上。第一類分支力圖在過程性機制上有所突破,嘗試對統計分析的結構性缺陷進行彌補。一般來說,統計分析只關注自變量X和因變量Y之間的相關性,對自變量X的變化如何導致因變量Y變化的過程和方式往往缺乏研究。而這種方法則嘗試通過對中介性機制的發現,來找到X與Y之間的內在關聯。第二類分支則試圖建立比較歷史的綜合分析框架。這類方法試圖發展出關于比較歷史分析的一系列完整概念,如路徑依賴、初始條件、偶發事件、關鍵節點、自我強化、順序、持續時長、時機等,并在這些概念的基礎上建構一個綜合分析框架,以試圖找到事件在歷史中的位置、持續時間以及先后順序等因素對結果的影響。比較歷史分析是一種過程分析,運用這種過程分析,可以把國家治理的動態過程完整地剖析和展現出來。
上一篇:約瑟夫·奈:美國最大的威脅并非來自中國
下一篇:南海爭端司法化中的美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