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張玉華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面臨新的戰略機遇,也意味著經濟發展面臨新矛盾新問題,如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等。這些都使和諧勞動關系建設面臨新形勢新挑戰。例如,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一些粗放型、低效益、高耗能的企業需要關停并轉,一些工作崗位將被調整,部分勞動者面臨轉崗再就業問題;隨著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勞動就業轉移、分化,會加大不同群體收入分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一些人的不公平感;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新行業快速發展,新業態快速出現,勞動關系更加復雜多樣;等等。
在經濟新常態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必須適應新情況、把握新規律,積極面對勞動關系出現的新變化,客觀分析勞動關系呈現的新特點,準確把握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著力點。
堅持深化改革,以改革促發展,以發展促穩定,在穩定中求和諧。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應堅持發展是硬道理,通過深化改革不斷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從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以問題為導向,立足我國發展階段新特點,借鑒國外有益經驗,深入把握新形勢下勞動關系建設內在規律,大力推進和諧勞動關系建設體制機制創新,不斷破除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體制機制障礙。
堅持以人為本,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和諧勞動關系建設的首要問題,采取切實措施維護廣大職工合法權益。在促進企業發展、幫助企業解決困難的基礎上,合理提高職工勞動報酬,不斷改善勞動條件。推進社會保險體系建設,確保社會保險全覆蓋。加強對廣大職工的人文關懷,注重職工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健康,做好職工思想引導和心理疏導工作。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拓寬勞動者學習渠道,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就業能力,擴大勞動者就業選擇權。
堅持政府主導、市場推動、法治規范。勞動關系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民事關系,應注重運用法律規范進行調整。強化政府的責任主體地位,加強政府對勞動關系的干預和調控;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合理調節勞動關系各方地位及利益。重點強化勞動關系領域法治建設,將和諧勞動關系建設納入法治軌道。根據勞動關系發展的新情況、新趨勢,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確保勞動關系問題處理有法可依。強化執法意識,確保法律規范真正落到實處。強化普法宣傳,切實增強職工依法維權能力,提高用人單位法治意識,尊重勞動者合法權益,依法調整勞動關系。
強化源頭治理,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需要加強源頭治理,預防和消除不和諧因素。應建立完善的職業道德教育體系,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職業道德教育機制,積極推動職業道德教育進校園、進教材、進頭腦,使遵守職業道德成為廣大職工的自覺行動。強化和諧勞動關系的宣傳普及,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信息傳播載體,大力弘揚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守法經營等理念,加強正面典型宣傳,為建設和諧勞動關系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上一篇:構建超越“西方中心論”的話語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