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運行中的積極變化與不確定因素
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積極變化增多,支撐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新亮點在逐步呈現。江蘇、浙江兩地調研中的實際感受尤為深刻:倒逼轉型的思路更加清晰、創新驅動引領的步伐更加堅實、推進改革的力度更加務實。但同時要看到,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性因素也在增多,穩增長、控風險難度仍然較大。
——結構調整有效推進,轉型升級初見曙光
一是工業結構持續改善,綠色發展取得新成效。1月至5月,江蘇、浙江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超過20%,增加值增速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經濟結構由工業主導轉向服務業主導的趨勢更加明顯。一季度,江蘇、浙江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別為48.5%和64%,其中,江蘇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58.8%。工業能耗降幅較為明顯。1月至5月,江蘇七大高耗能行業綜合能源消耗比去年同期回落5.5個百分點,廣東工業能源消耗同比下降4.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7個百分點。
二是投資結構不斷優化,PPP模式有序推進。在國家和各地有關鼓勵加大公共投入政策帶動下,重大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投資快速增長,江蘇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投資增長21.4%,衛生和社會工作投資增長72.6%。工業領域更加注重技術改造投資。1月至5月,浙江、山東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2.8%和17.9%,分別占全省工業投資的68.4%和53.1%。廣東工業技改投資增長78.5%,21個地級市中有7個市增速超過100%。民間投資增長加快,江蘇、山東的民間投資高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投資領域逐步拓寬,水電氣生產和供應、交通運輸、居民服務等重要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增長高達40%以上。目前,在江蘇、浙江等省試點的PPP模式推進情況總體良好,有關各省已經建立了PPP項目儲備庫,江蘇今年已簽約4項重大項目,落實社會資本投資額47億元。
三是新經濟業態發展迅猛,市場活力持續釋放。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業態保持強勁發展勢頭。1月至5月,浙江、廣東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網絡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37.1%和57.8%。廣東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值達10.3億元,居全國首位。江蘇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單位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58.8%,商務服務業增長12.7%。與此同時,在各項改革有力推進下,創新創業市場活力繼續釋放。截至4月底,浙江全省在冊市場主體436.5萬戶,增長14%;注冊資本總額8.6萬億元,增長36.6%。市場主體總量居全國第4位,人均擁有量居全國首位。
四是各項改革穩步推進,轉型升級成效初顯。近年來,浙江積極主動、科學謀劃,大力推進“四單一網”試點、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和全國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重點培育信息網絡經濟、先進裝備制造業、健康生物制造等千億元產業。與此同時,不斷完善倒逼機制,通過開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專項行動,以“四換三名”、“兩化”融合、能耗“雙控”等為主要手段,加快推進小微企業集聚發展,“組合拳”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初見曙光。江蘇以實施轉型升級工程和工業強省建設六大行動為抓手,通過制定政策規劃、推動高端發展、促進技術進步、加深“兩化”融合、推進集約集聚五個方面舉措,推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成效顯著。
——經濟運行穩中有憂,不確定因素逐漸增多
一是市場需求仍然疲軟。部分先導性指標仍處在收縮區間。5月份,全國制造業PMI為50.2,比上月提高0.1個百分點,仍處于榮枯線的邊緣,市場預期并不樂觀。上海制造業PMI為49.3,短期難有實質性好轉。江蘇、廣東、浙江、福建四省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3.8%、3%、2.9%、2.8%。江蘇、浙江已經是連續41個月下降,本輪PPI下行呈現波動幅度收窄、持續時間更長、CPI和PPI走勢背離等特點,工業領域存在一定程度的結構性“通縮”。
二是中小企業困難增多。從企業用工情況看,一些東部沿海省份的用工成本普遍上漲10%以上,現行有關勞動用工的政策法規不利于企業對員工的規范管理。從資金情況看,中小企業普遍反映銀行貸款利率高于基準利率20%—50%,金融機構貸款更偏好大型企業或政府融資平臺項目。貸轉存款、貸轉承兌、借款搭售等行為較為普遍,擔保、評估、公證等融資相關費用較高,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仍然較為突出。此外,還有一些工業企業產品存貨、應收賬款偏高,鹽城的個別企業應收賬款占銷售比例接近40%,只有依靠證券融資維持生產。截至4月底,江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兩項資金”占比達38.2%。
三是企業投資信心不足。受國內外市場需求疲軟、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各類要素成本不斷攀升、環保約束壓力逐漸加大等影響,企業擴大生產的意愿有所減弱,投資觀望情緒加重。二季度,江蘇省工業景氣調查顯示,53%的企業未來半年無投資打算。特別是今年以來,股票市場的火爆行情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將原本用于技改、研發和擴大再生產的自由資金、流動資金等投入股市,不僅影響工業企業發展后勁,更形成了一股脫實入虛的風氣。
四是房地產走勢仍不明朗。受“330新政”、銀行降息、稅收優惠等利好政策影響,房地產市場有所回暖,商品房銷售面積明顯增長,住宅價格開始企穩。雖然商品房銷售情況初見好轉跡象,但房地產開發企業資金鏈仍然十分緊張,各地商品房庫存積壓嚴重,開發商投資意愿普遍不強。1月至5月,除上海外,其他各省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回落。浙江、江蘇商品房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33.9%和38.7%,而去庫存都位于歷史較高水平,預計商品房消化周期為31.2個月,住宅消化周期為23個月。從長期看,房地產市場發展階段出現了重大變化,區域間分化較為明顯,我國住房市場已經從過去的供不應求轉為供求總體平衡、局部過剩。
上一篇:推進新常態下和諧勞動關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