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群慧,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工業經濟》主編、《經濟管理》主編。兼任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副會長、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小企業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常務副理事長。
●在界定國企的功能和分類的基礎上,進行國有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將國有企業分為公共政策性、特定功能性和一般商業性,除了極少數公共政策性企業外,都可以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
●構建全新的國資管理新體制,關鍵是建立兩類公司,即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和國有資本運營公司。
中國經濟50人論壇、新浪財經和清華經管學院聯合舉辦的新浪·長安講壇第278期日前召開。中國經濟50人論壇特邀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發表了題為“新時期國有企業改革進展與任務”的主題演講。黃群慧表示,當前,由于國有經濟發展面臨一系列新挑戰,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仍然具有不可動搖的必要性,建議對國有經濟的功能定位進行戰略調整,推進混合所有制及國有資本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
國有企業改革依然任重道遠
總結國有企業改革這30多年來的發展歷史,黃群慧認為,可以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可以被稱為是“放權讓利”,核心就是要解決國有企業進入市場的問題。從改革開放之初到十四屆三中全會延續了大概十五年的時間。第二個階段是“制度創新”階段,從上世紀90年代初持續至本世紀初,延續了10年左右。這個階段的重心落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推動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十六大以后、以2003年國資委成立為標志的“國資發展”階段是第三個階段,國有企業改革自此進入到以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推動國有企業改革時期。
回顧這30多年來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情況,黃群慧認為,總體來說已經達到了最初設定的目標。在改革方面,通過國有經濟戰略性重組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以國有經濟為主體的單一微觀經濟結構已經得到顯著改觀,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混合經濟結構已經確立;與此同時,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深入推進,公司治理結構逐步規范,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逐步深化。
從發展方面來看,國有經濟迅速發展,國有企業在保持我國經濟穩定增長、推進我國快速地工業化進程、提高我國經濟國際競爭力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仍然具有不可動搖的必要性。”黃群慧說。
首先,從國際環境來看,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與中國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都給國有經濟帶來“走出去”使命與國際環境嚴峻的雙重壓力。一方面在繼續擴大對外開放上面,國企要承擔重要的使命,比如最近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思想,國企就要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國企還要面臨類似于“競爭性中立”的壓力,這意味著國企在進行國際化經營時,很容易受到當地政府或企業的排斥,發展將會面臨“使命”和“壓力”的重大挑戰。
其次,從國內環境來看,國內的經濟環境也起了重要的變化。進入“十二五”以后,中國已經步入工業化后期,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亟待轉變,國有經濟所熟悉的要素驅動型的發展環境正在改變。我國要走向經濟“新常態”,這種新模式對于習慣了所謂大規模投入要素的國企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因此必須要進一步推動改革,加快轉變國企自身的發展方式。
最后,從市場化進程來看,國企改革并沒有完全取得成功,還有許多不到位的地方:一是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不到位;二是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改革還不到位;三是經濟的戰略性調整還沒有到位;四是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還不到位。
因此,國有企業改革依然任重而道遠,還需要不斷地進行全面深度地改革與發展來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趨勢。
上一篇:牢固確定制造立國的理念和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