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定位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
黃群慧表示,國有企業的發展歷程一直是充滿爭議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經過多年的改革,國有企業的生存狀態已經多元化了。若以管理市場化和產權現代化為橫縱軸,可以把國有企業分為“雙高”的“全新型國企”、“一高一低”的“半新型國企”和“雙低”的“改革滯后型國企”。這些不同類別的企業分別具有不同的特點,不能一概而論,而對國有企業的爭議往往不是指的同一類國有企業。
國企的發展也存在著自身的困難。黃群慧認為,當今的國企經營中主要存在著兩個沖突。
其一是“使命沖突”:對于國有企業而言,實現國家賦予的使命“國家使命”是企業生存發展的理由。經過多年的摸索,我國國有經濟的功能——“國有企業使命”——被定位為彌補市場缺陷、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和發揮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從宏觀角度來看,這種定位的確是正確的,然而對于獨立的個體國企而言,將陷入“盈利性使命”和“公益性使命”的兩難境地:不賺錢無法完成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壯大國有經濟的目標,賺了錢又被指責損害了市場公平和效率。
其二是“角色沖突”,現如今企業家和黨政官員的雙重角色集中在國企領導人一身,這種現象總會產生一些矛盾和沖突。一方面是國有企業領導人在企業決策過程中的內心價值沖突;另一方面是這種制度設計引發的社會價值沖突。這些客觀困難要求我國的國企改革要堅持“因地制宜、明確底線”的改革原則。
黃群慧說,新時期深化改革中還需要注意中央國企和地方國企的區別。經過多年的改革與發展,中央國企和地方國企所處行業和生存狀態差異巨大,各地區國有企業改革進程也快慢不同。這客觀上要求在新一輪改革時,應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總體上政策不可以一刀切,要給地方充分的自由裁量權。要構建容錯機制,鼓勵各地不拘一格地探索,尋求自己的改革的突破口。地方在探索國資國企改革過程中,需要中央明確必要的指導政策,一方面要明確地方政府探索的方向,總體上必須堅持市場化方向,不許走回頭路;另一方面要明確地方探索改革的底線或者紅線,保證改革過程的公開、公正、公平、透明,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等。
國有經濟發展面臨一系列新挑戰,明確國企改革的任務和方法是重中之重,黃群慧將國企改革的任務總結為四個部分。第一,國有經濟的功能定位和戰略調整。
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國有企業功能定位,這是新時期深化國有經濟改革的邏輯出發點。國有企業首先要談使命,由于現今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漸進式的、轉軌經濟國家,國有企業的使命可以被劃分為彌補市場經濟失靈的“市場經濟國家使命”、承擔產業政策需要的“發展中國家使命”和承擔了市場主體培育功能的“經濟轉軌國家使命”,其使命的承擔者分別為國有獨資的公共政策性企業、國有資本控股的特定功能型企業和國有資本參股的一般商業性企業。
從現如今經濟的運行情況來看,這種分類方式是比較合理的,但現在又出現了另一種觀點,將央企分為競爭類(或者說一般商業性)和公益性(或者說公共政策性)的企業,這種分類相對比較絕對,可操作性不強。以這種分類方法為基礎,又發展出了一種新的分類方法,即在商業競爭類中,將特定功能類央企作為其子類之一,稱之為競爭一類,真正的商業競爭類成為競爭二類,這種分類方法又被稱之為“隱性三分法”,這種分類方法具有有利于特定功能類企業“走出去”,推動國有企業更好地向西方市場經濟體制看齊的優點。
在界定了國企的功能和分類的基礎上,就需要進行國有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對于界定為公共政策性企業的國有企業,其戰略性調整目標是退出盈利性市場業務領域、專注公共政策目標的實現,在此前提下,國有資本要加大對這類企業的投入;對于界定為特定功能性企業,戰略性調整的總體方向是,主要依托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這一運作平臺,不斷地主動退出那些競爭格局趨于成熟、戰略重要性趨于下降的產業領域和環節,不斷努力在提供公共服務、保障國家安全和符合國家戰略要求的各種新興產業領域發揮更大的功能作用;對于界定為一般商業性企業的國有企業,其戰略性調整目標是完全剝離行政壟斷業務,通過市場化手段增強企業活力和提高企業效率,同時建立國有資本靈活退出機制,逐步退出部分國有資本,投向更符合公共服務和國家戰略目標的企業。
上一篇:牢固確定制造立國的理念和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