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國解決工業化初始資金問題的途徑
后起大國在工業化初期,由于已經存在一個發達國家群體,靠外部攫取或自然積累解決初始資本已無可能。市場化國家通常有兩個途徑:一是負債工業化,由于很難與發達國家競爭,自己又缺少積累資本的特有方式,結果債臺高筑,無法償還;二是外國資本直接進入,結果是無法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經濟命脈被外資控制,利潤外流,成為發達國家附庸。
我國沒有選擇以上途徑,而通過統購統銷和計劃經濟完成了工業化初始資本積累。
一是實行統購統銷制度。1953年夏季以后,國家收購糧食越來越難,而城市銷售卻迅速增長,一些大城市甚至馬上會出現供銷脫節的嚴重局面。本來,1952年糧食總產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的9.3%,1953年總產也很好,糧食緊張的主要原因是朝鮮戰局穩定后,我國已經開始大規模工業建設,城市人口明顯增加,糧食需求也迅速擴大,糧商和農民儲糧惜售,引起糧價上漲。糧價上漲的直接后果是工人工資上漲,而工資上漲,就意味著工業利潤流到農業和農民那里,工業發展就沒有了資金。中央經過反復研究決定,對糧食實行統購統銷,即統一收購和統一銷售。同時,中央還認為,面對成億的個體農戶進行統購,工作量極大,如果把一億一千萬個農戶組成一二百萬個農業生產合作社,以社為單位進行購銷,就方便多了。很快中央就把統購統銷與合作化運動結合在一起進行宣傳和推動。
統購統銷制度,對我國工業化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它的本質是,通過調整農業與工業的利益關系,形成農業向工業提供資本積累的機制。它通過從農業低價收購糧食等農產品,保證了城市的低物價、低工資,進而實現了工業較高利潤和積累,為工業化快速發展提供了可能。以后,我國逐步擴大統購、定購、議購范圍,涵蓋了大部分農產品。雖然集體經濟在這一過程中,對于穩定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起了重要作用,但在低價政策下,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不可避免地受到嚴重影響,這是我國農業長期落后的主要原因。
二是實行計劃經濟制度。計劃經濟形式上是資源配置方式,本質上是為積累工業化初始資本和建立完整工業體系服務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調整工業內部利益關系的機制。我國通過這一機制,實現了傳統輕工業向新建設的工業體系提供初始資本積累。具體說,就是將傳統輕工企業的經濟剩余匯集起來,投入到國家工業體系建設中去。經濟剩余主要包括利潤、折舊和提取的大修理基金等,這里的折舊和大修理基金實際上是成本,只是不需馬上運用的成本。國家規定,大修理基金留給企業,但是,利潤和折舊要全部上交。當時,有些產品是中央直接管的,而對大量像油鹽醬醋、煙酒糖茶這些普通輕工產品,中央計劃是管不到的,是由各級地方政府來管,但地方的經濟剩余必須遵守中央統一管理和嚴格紀律,例如,工資是不能隨便提高的。可以說,在我們的工業化中,傳統輕工業也付出了代價。因為,傳統輕工業失去了自我發展、自我更新的條件,生產設備普遍陳舊落后。對早一點建設的重工業企業,也同樣采取這樣的方式,為工業體系建設提供積累。當時,我國是犧牲微觀活力來換取宏觀迅速布局。
到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和工業體系,工業產值已占總產值的75%,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相比發生了根本變化,這意味著我國工業化初始階段已基本結束,工業具有一定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然而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也積累了較多的矛盾:一方面,微觀企業活力低下;另一方面,統購統銷和計劃經濟雖為工業化積累了初始資本,但也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矛盾,農業和輕工業落后、農產品和工業消費品匱乏、人民生活提高很慢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需要調整和改革經濟管理模式。
改革從農業開始,國家在1979年大幅提高糧食等農產品收購價格,以后,又不斷提高農產品價格,逐步減少統購品種和數量,到1992年最終取消了統購統銷制度,全面放開糧食等農產品價格。隨后,我國立即進入工業反哺農業階段,主要采取國家財政補貼方式,對農業給予幫助。現在,我國每年的糧食直補、良種補貼、保護價補貼、農業生產資料補貼、農機補貼等,有幾千億元。2006年,國家又取消實行幾千年的農業稅,進一步減輕了農業和農民負擔。對工業企業改革,最早是以搞活企業為核心,把企業應得利潤、折舊返還給企業,使企業具有自我發展的能力,并賦予企業經營自主權。以后又進行了利改稅、撥改貸、放開產品價格等一系列改革,企業逐步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計劃經濟的歷史任務基本完成,經濟體制內涵發生根本變化,市場經濟獲得快速發展,經濟增長進入快車道。
上一篇:探索建立失能老人長期照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