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應注意的問題
我國經歷過艱難的原始資本積累階段,也經歷過高速發展時期,但是,近年來我國經濟卻面臨越來越嚴重的下行壓力,經濟增長速度不斷下滑。我國是否會掉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呢?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是世界銀行專家在2006年首先提出的,主要指經濟體從低收入到中等收入的發展戰略,不再適用于向高收入階段發展,其經濟增長被原有增長機制鎖定,進入經濟增長的停滯徘徊期。一些學者還認為,在這一階段,不僅經濟增長緩慢、停滯,而且伴隨著各種政治和社會問題,社會容易處于不穩定和動蕩狀態。
但是,從低收入到中等收入的發展戰略是什么?為什么它當時能促進經濟發展,以后又不行了呢?還有,從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戰略又是什么?他們沒有解釋清楚產生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由于沒有從理論上作出說明,就容易使人們陷入迷霧之中。
解開這個謎團,要從人類最基本的經濟活動——勞動說起,勞動可以分為重復性勞動和創造性勞動,中等收入階段是以重復性勞動為特征,而高收入階段是以創造性勞動為特征。
重復性勞動在企業生產中表現為引進和復制別人的生產方式,由于自己創新的東西不多,增長只能靠外延式擴大再生產,其增長能量依賴于壓低工資和消費的貨幣資本積累,它會引起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社會只有通過擴大出口才能解決生產過剩問題。這種增長方式的好處是,只要條件具備,增長就會很快。例如,我國鋼產量在這三十多年增加了二十多倍,達到約8億噸,這里有技術進步因素,但主要還是外延擴張。但是,隨著經濟外延擴張,勞動力、資源、土地等生產要素供需矛盾加劇,成本上升,產品出口阻力增大,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制約了經濟發展。這就是中等收入階段的經濟特征,也是我國當前主要的經濟特征。
創造性勞動則引起內涵式擴大再生產,增長能量主要依靠科技創新的智力積累,它具有無限增長潛力。科技創新引起的分工和專業化,又使勞動者在生產中地位提高,收入增加。過去,在資本積累時代,若提高工人收入,效益就會下降,因為工人的收入增加,意味著成本上升。但是,在智力積累情況下,人是作為創造性主體參與生產過程,適度提高收入,不僅不會抑制增長,反而能刺激創新。同時,內涵擴大再生產,也不是表現在產品數量增加上,而是體現在產品質量和性能提高上。因此,智力積累對生產數量影響減少,市場趨于穩定,這是高收入或發達國家的經濟特征。
黨中央提出創新驅動戰略,就是要發展創造性勞動,實行內涵增長和智力積累,這是非常正確和重要的戰略選擇。但是,真正實現創新驅動是很難的,特別是系統和復雜創新活動,就更難了。因為,創新、創造性勞動是人類最高級的活動方式,是人與動物最本質的區別。人類勞動向高級形態發展,最主要的標志就是創造性勞動數量的增長和水平的提高。中國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國和一個依靠引進技術來發展的工業國,要實現自我創新、依靠自身力量研制新產品,要克服很多困難。
落實創新驅動戰略,不僅要對一些重點領域作出詳細規劃,而且在宏觀政策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處理好積累與消費的關系。現在,一些同志認為,我們的GDP已經是全球第二,可以減少一點積累,多分一點蛋糕了。實際上,我們在重復性勞動向創造性勞動過渡階段,積累率不僅不能下降,甚至還需要一定增長。這是因為,在經濟轉型期,我們面臨雙重壓力:一方面,由于我國仍以重復性勞動為主,只有保持高的貨幣資本積累率,才能實現經濟較快增長,不僅為解決就業等社會問題,而且也為下一步創造性勞動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另一方面,我們在經濟轉型時,只有追加投入,才能實現創新突破。
第二,擴大出口仍是重要戰略選擇。從國際經驗看,掉進“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多是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階段,沒有積聚能量向內涵擴大再生產過渡,后因收入和福利增加,成本上升,競爭優勢喪失,引起出口下降,經濟開始朝內向型經濟轉型。而內向型經濟缺少積累來源,在增長和就業壓力下,這些國家以超發貨幣替代積累,結果出現“滯脹”,也就是既經濟停滯,又通貨膨脹。我們要避免重蹈覆轍,就必須把發展出口和外向型經濟作為戰略選擇,力爭實現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長。我們不僅要努力開拓新的國際市場,而且要有針對性地解決自身問題,防止不利因素擴大。應該看到,外向型經濟是一種積極主動的經濟模式,重復性勞動向創造性勞動轉變的根本標志,就是創新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力。
第三,加強國家在智力積累中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發展,隨著智力積累成為擴大再生產的主要力量,積累的社會化要求也在提高,國家和社會在智力積累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這是因為,現代科學技術的復雜程度不斷提高,某一領域的綜合體系也日益擴大,企業在很多領域必須依托國家和社會智力積累成果,才能開展自己的創新,從而形成企業、社會、國家不同層面的智力積累。例如,我國開發建設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可帶動大量企業為之配套服務,逐步形成龐大產業。在發達國家,它們可利用自己優先地位獲得超額利潤,利用大財團規模優勢,進行一些長期智力積累,但即便如此,它們也同樣需要國家和社會深度參與。像關系國家長遠發展的航天、可控核聚變等研究開發,國家和社會都是主要力量。我國是發展中大國,一方面要推動企業自主創新,發展核心技術和開發新產品;另一方面也要建設“國家隊”,加強國家在智力積累中的作用,搶占創造性勞動制高點,保證生產力長遠發展。國家通過開展像載人航天、衛星技術、新能源、大飛機等重大科研工程,推動創造性勞動集約發展,經過長期積累,一定會產生一大批高科技產品,并惠及和帶動更多企業創新。
上一篇:探索建立失能老人長期照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