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鄒力行
鄉村治理能力建設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部分,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有必要抓住當前有利時機,由易到難、從下至上、規模適度、允許試驗,進一步加快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步伐。
近些年來,中央和各級政府一直重視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農村基層社會總體是發展和穩定的。但是,我國目前村級治理仍然是國家治理體系中比較薄弱的環節,最突出的問題是農村基層組織和群眾缺少內生活力,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減弱。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基層社會變化很大,經濟多元化、村莊空心化、人群生疏化等現象比較嚴重。在新農村建設中,國家取消農業稅,且每年有越來越多的資源流入農村,但社會管理矛盾仍然很尖銳。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根據農村基層狀況和社會發展趨勢,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探索鄉村治理能力建設新思路。
強化縣域經濟統籌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功能??h域經濟以廣大鄉村為基礎,是改善民生的支撐點和落腳點,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解決“三農”問題,縣以上太遠,難于發力;縣以下太小,不足于發力。改革開放初期,農村改革、鄉鎮企業、縣域經濟對中國經濟增長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新時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力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提升縣域經濟內生動力,有助于增強直接統籌解決城市與農村、農業與非農產業、農民與市民等問題的能力,有利于促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問題,克服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鄉村短板。
根據學區調整村-自然村(小組)行政格局。我國的村-自然村格局是自然條件和歷史沿革的結果,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不斷發展,農村的人口數量、生活條件和工作手段已經并還將進一步發生變化。不論發生何種變化,中國人對子孫的培養和關注永遠不會改變。中國農村迫切希望有一種大的構思和辦法來提升鄉村教育水平,讓鄉村孩子能和城鎮小孩一樣分享現代化的成果。可以考慮根據小學和初中學生上學的方便程度,調整村-自然村(小組)行政格局,改進農村基層社會管理體制。選擇適宜的地點,充分考慮生源范圍和學生教育安全便利的需要,集中教育資源,改善教學條件,加強中心小學(可帶上初中)的建設,并以學校為中心,合理規劃鄉村、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政策引導,促進村舍的集中,促進農村耕地的連片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的相對集約經營,促進農村基層社會的相對集中有效管理。
發揮鄉村黨員及其他賢能之士的作用。在村級治理中,首先要充分發揮好鄉村黨員的作用。在此之外,還要發揮社會賢能之士的作用。幾千年來,在國家和農民接觸的廣闊地帶,賢能之士一直起著重要作用。他們本身也是農民,或祖輩是農民,與鄉村社會有著天然的聯系,在國家和農民之間,是一種重要的非正式的鄉村社會中堅力量。中國歷史上,村民有自治的特點,鄉村賢能之士在村民自治中往往發揮特殊作用。新時期,繼承和發揚這種優勢,大力發揮鄉村賢能之士作用,是加強鄉村治理的重要途徑。我們這里所說的鄉村賢能之士,既包括農村優秀黨員、當地德才智多的好人、當地學校的教員,也包括祖籍當地、家在外地但仍心系家鄉的游子。這些游子,包括在外地工作和退休的干部、教員、技術人員、企業家等。如果在堅持不允許在職機關干部和其他在職人員兼職的同時,唯獨允許這些人員到其家鄉兼職做點事,必將形成一支建設現代鄉村社會的強大力量。游子的力量與當地的父老鄉親密切結合,有可能催生中國農村內生的穩定發展力量,加速農村的現代化進程。
探索基層政治組織與人力資源發展有機結合。在村級基層,一般是一個中心村加幾個自然村(組),或是一個較大的村,人口幾百或數千不等。治理這么一個范圍和規模,可考慮兩個并行的組織:一個是以村舍安居樂業、保護環境、維護文物為中心任務的村委會。村委會由村民按《村委會組織法》民主選舉產生,充分發揮村民政治權利的作用。組成人員既可以是當地的村民,也可以是祖籍于此、愿意回鄉做點事的游子,還可包括鎮上派來的大學生村官和其他工作人員。村委會主要負責全村的規劃、發展、安全,管理和經營村中集體部分的資源,引導村民發家致富,堅持生產經營和村級管理兩不誤。在相當一個時期,村委會居于鄉鎮和村民之間,扮演雙重角色:既要為鄉鎮負責,又要為本村群眾負責。另一個是以中心學校為重心的校董事會,由屬縣教育局任命或選聘的校長、當地村長和在外工作的兼職董事,整合各方資源,增強傳統文化、現代文明和道德引領,從孩童著手,在按一般規律傳授知識的同時傳承家鄉文化,樹立法律道德觀念,學習現代文明知識和技術,為鄉村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鄉村中心學校建好了,城鎮家庭也會愿意讓小孩到鄉村學校接受傳統文化教育。有了這兩個組織,村民自治就有了組織保障。
上一篇:如何培養新型職業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