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企業經營模式變化需要金融機構調整業務重點。幾十年來,中國金融體系的業務重點是為傳統制造業提供盡可能多的融資(主要是間接融資),而未來要更多地為創新創業提供股權融資服務,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包括信貸、避險、資產管理等在內的全方位、全過程金融服務,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提供跨市場的綜合性金融服務。
第三,為適應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轉換,金融業的發展模式要盡快從追求規模擴張轉向追求效率提升。為此,需要金融機構從同質競爭走向差異化競爭、從“坐商”(坐等客戶上門)轉為“行商”(主動挖掘客戶潛力,積極創造新的服務需求)、從單一服務功能轉向綜合服務功能。
第四,金融市場要為實體經濟提供盡可能多的產品,為交易雙方創造更多的資產管理、避險、投融資工具,幫助企業更好地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和經營風險。配合應對老齡化社會的社保制度建設,為中小企業和個人提供更加靈活多樣的金融商品。
綜合來看,實體經濟轉型對中國金融服務數量和質量、對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對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國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轉型的適應性分析
新常態下實體經濟轉型對金融服務的各種新要求,其核心是提高中國金融服務的效率和金融體系管理風險的能力。
金融效率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衡量方式,至少可以從三個維度來加以衡量。一是宏觀金融效率,例如M2比GDP,正規金融系統動員儲蓄的能力;二是金融機構效率,也可以稱之為微觀金融效率。以金融機構ROA、ROE,人均資產、人均利潤等為代表;三是金融市場效率。包括金融市場規模、結構、交易成本等。以上述三個維度衡量,中國的金融效率呈現著“低、高、低”的狀態。
首先,宏觀金融效率偏低。證據有二:一是以單位GDP所需要的貨幣來衡量,中國是全球最高的。2014年,M2/GDP達到193%,比2000年提升了54個百分點,比20年前提升了近100個百分點。二是以正規金融體系動員社會儲蓄的能力來衡量,宏觀金融效率也是偏低的。近兩年,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快速膨脹,各種類金融機構如P2P、小貸公司、融資租賃公司、擔保公司、投資公司、股權和債權交易平臺等出現爆發式增長。如果正規金融體系的效率足夠高,灰色地帶的金融活動不會增長如此迅速。
上一篇:學習才能引領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