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金融機構效率似乎很高。2013年16家上市銀行的ROA為1.29%,ROE為20%,均達到全球最優秀銀行的水平。但是對這種“高效率”需要進一步分析。其一,上市銀行的優秀業績是在存在市場準入管制、市場價格保護、隱性國家擔保的基礎上實現的,并非充分市場競爭條件下取得。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和市場競爭的加劇,銀行利潤增長率正在快速回落。2010和2011年,上市銀行利潤增幅曾高達30%以上,到2012年便降至18%左右,估計2014年上市銀行利潤增速將降至10%左右。幾乎可以肯定,2015年銀行利潤增速將降至個位數;其二,金融業的高利潤擠占了實體經濟的盈利空間。有研究人員分析,金融業利潤占全社會利潤總額的比重由2011年的24%上升到去年11月的29%;金融業利潤與工業企業利潤之比則由56%上升到95%。這種畸形的社會財富再分配機制不僅抑制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潛力,而且導致高端人才過度流向金融行業(據統計,北大畢業生的29%、清華畢業生的23%進入了金融業),嚴重影響了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活力;其三,近兩年銀行利潤增幅大幅下滑固然有利率市場化的因素,但相當程度上是金融監管過度、金融服務不到位,導致影子銀行快速發展分流銀行利潤所導致。盡管影子銀行有填補正規金融體系空白、增加金融服務可得性的作用,但影子銀行的過度發展,也抬高了社會資金水平,擴大了食利階層,進一步壓縮了實體經濟的利潤。
第三,金融市場效率也是偏低的。其證據,一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最需要資金、最有活力的市場主體卻得不到資金;二是交易成本普遍偏高(包括企業上市、發行債券的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以及支付清算成本等)。以清算為例,我國一筆債券交易的清算費用是200元人民幣左右,而在歐美市場,大多為不足1美元。三是從資源配置情況看,不僅金融體系能夠提供的金融工具選擇空間很小,而且大到全社會的資源錯配、小到銀行資產負債的期限錯配都十分嚴重。
金融體系管理風險的能力同樣不高。一方面,風險管理工具偏少,國外得到普遍運用的金融衍生品如利率期貨期權、匯率期貨期權等或者遲遲沒有推出,或者交易品種偏少,交易限制過嚴,市場流動性不足,難以有效發揮避險和調整資金組合功能。筆者去年在黑龍江的調研中發現,甚至一些年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的大型出口企業都沒有利用避險工具來規避人民幣匯率風險。另一方面,金融機構自身受公司治理不健全、行政干預、國家隱性擔保等因素的影響,風控機制仍有較大欠缺。近年來,在部分民間金融活躍地區,非法集資案頻發。在一些案件的背后經常會出現正規金融機構的身影,暴露出信貸機構風控機制的薄弱和內部治理的嚴重缺陷。此外,受體制和監管制度所限,金融機構往往采用消極的方式防范風險,盡可能規避有風險的業務,缺少主動應對風險的積極性。
綜合以上,我國金融體系的效率和風險管理能力總體偏低。特別在國家層面,遠未實現金融價值創造的最大化,也遠遠不能適應“新常態”帶來的新要求,必須加快推進金融業的轉型升級。
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金融業面對的挑戰
金融業的轉型升級,相當程度上是對金融機構、金融監管部門、金融從業者長期以來已經形成定式的行為方式的否定,因此必然會面臨來自諸多方面的挑戰。
上一篇:學習才能引領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