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中等收入國家在外需下降,增長緩慢時,不從生產本身找原因,而采取超發貨幣,刺激消費和內需,試圖以此推動生產增長。但是,通貨膨脹卻造成:第一,由于個人收入和儲蓄貶值,社會消費不僅沒有提高,反而被壓縮;第二,養老和醫療等社會保險支出增大,入不敷出,政府債務激增。此舉極易形成惡性循環。一旦出現“滯脹”和社會動蕩,就意味著掉進了“陷阱”。
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更多放在生產上,就會發現現在的問題主要是創新不足,推動創新發展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
不能以錯誤理論為據否定國有企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鼓勵發展多種經濟成分,鼓勵民營經濟發展,但這并不意味要按照新自由主義理論把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私有化,對這一問題必須要有清醒認識。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理論淵源,主要來自古典經濟學關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假設,他們認為滿足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利己理性,是市場存在和效率發揮的基礎。這一理論存在許多問題。例如,勞動者會通過偷懶來獲取個人利益最大化,表明私有制存在效率下降的內因。過去可以通過生產定額管理,現在創造性勞動多了,難以用定額管理,那么,新的管理又是什么樣呢?上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阿爾契安和德姆塞茨提出“索取剩余論”,認為由于勞動者會偷懶,而它的產出又無法計算,所以,要有監督者來督查,以提高生產效率,但監督者本人也會偷懶,因此,所有者需要讓渡給他們一定“索取剩余權”。但是,剩余權的讓渡,一方面動搖了私有制的基本法則,另一方面仍然無法解釋以創造性勞動為特征的生產如何管理的問題。
如今,在發達國家一些大企業中,以職業經理人為首的經營團隊,已全面負責企業重大決策和管理,私有者基本退出管理層。這一情況表明,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條件下,勞動特征從重復性勞動向創造性勞動轉變,社會分工日益細化和復雜化,所有制關系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一方面,資本積累向智力積累轉變,資本的效能在下降,資本所有者對企業實際占有水平也在下降;另一方面,創造性勞動不僅使勞動者地位提高、收入增加,而且也使人們對勞動的興趣大大增加。因此,不存在人類永恒不變的自私本性,也不存在不變的私有制關系。
因此,新自由主義理論是有問題的,其主張的國有企業私有化是有害的。不能以有問題的新自由主義理論否定國有企業。作為后起大國,我國的國有企業是保障經濟安全,參與國際競爭,提高生產水平,實現創新發展的中堅力量,我們不能以錯誤的理論認識否定其作用。
上一篇:《互聯網+》提升服務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