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抗日戰爭激起的民族意識的覺醒和認同,升華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最為壯烈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人民在血雨腥風中,為民族而戰,為祖國而戰,為尊嚴而戰,升華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這種偉大民族精神,首先表現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九一八事變特別是七七事變后,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面對深重的民族危難,中華兒女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抵抗外來侵略成為共同意志,挽救民族危亡成為共同責任。各黨各派捐棄前嫌、一致對外;社會各界萬眾一心、共御外侮。這種偉大民族精神,又表現為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和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面對強大而殘暴的侵略者,中國人民排除一切悲觀主義和妥協投降論的干擾,萬眾一心、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共赴國難,奏響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凱歌。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后戰場,中國人民鐵骨錚錚、視死如歸,涌現出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等一批抗日將領,涌現出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莊連”、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國民黨軍“八百壯士”等眾多英雄群體,整師、整團、整營、整連、整排獻身戰火者并不鮮見。這種偉大民族精神,還表現為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抗日戰爭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這期間經歷了由局部抗戰到全國性抗戰、從戰略防御到戰略相持最后到戰略反攻、從單獨抗戰到與世界反法西斯盟國攜手作戰的過程。全國人民同仇敵愾,與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者展開了頑強而又殊死的斗爭。這種偉大民族精神,也表現為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不懈斗志。1941年和1942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進入最為艱苦的時期。面對缺衣少食、缺槍少彈、缺醫少藥等嚴重困難,中國共產黨號召軍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掀起了大規模的生產運動。從1942年到1944年的3年中,陜甘寧邊區共開墾耕地200多萬畝,農民所交的公糧,1941年占總收成的13.58%,1942年降為11.14%,1943年降至不到9%。大生產運動和經濟建設,為渡過嚴重困難,鞏固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支持敵后長期戰爭,爭取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維系中華民族強大生命力的血脈,它在歷史傳承中孕育,在不斷揚棄中升華,在緊要關頭集中彰顯。在抗日戰爭中充分展現的民族精神,就是抗戰精神,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激勵中華兒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奮力前行。
四、抗日戰爭的勝利,為開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礎
經歷抗日戰爭錘煉的中國人民,更加堅定了對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的追求。正是抗日戰爭的勝利,為實現人民愿望,開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道路,鍛造了領導核心,提供了理論準備和寶貴經驗。
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為中國走上新民主主義道路進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鍛造了堅強領導核心,準備了大批工作骨干。在全民族抗戰中,“無論條件多么艱苦、形勢多么險惡、戰爭多么殘酷,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成為奪取戰爭勝利的民族先鋒”。黨的七大選舉產生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席的新的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全黨全國全軍有了一個更為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經過抗日戰爭和整風運動,黨員素質明顯提高,共產黨員發展到120多萬人,人民軍隊發展到132萬人,民兵發展到268萬余人,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達到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中國共產黨已經具備了擔負民族重任的驚天偉力。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投入極大精力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他撰寫的一大批理論著作特別是《新民主主義論》,為抗戰勝利后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國向何處去?《新民主主義論》開宗明義提出了這個問題,并對中國應該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國家,這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應該是怎樣的,這個國家的前途是什么等問題,作了科學回答。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這些重大理論創新,使毛澤東思想得到系統總結和多方面展開。黨的七大將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確定下來,使全黨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團結和統一。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各抗日根據地局部執政的實踐中,進行了一系列重要探索。這些探索主要有:在邊區參議會和政府人員構成上實行“三三制”;在黨政機關實行“精兵簡政”,嚴厲打擊貪污腐化行為;實行減租減息,組織勞動互助,發展工商業,組織創作大量為工農兵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等等。這些探索為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向新民主主義社會進而轉向社會主義社會,創造和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
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從歷史的長河看,抗日戰爭的勝利,進一步解決了未來的征程由誰來引領、怎樣引領等重大問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和發展貢獻巨大。
五、抗日戰爭的勝利,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外部條件
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抗日戰爭的歷史意義,不能僅就中國自身談抗日戰爭,還需要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這一更大的空間范圍來考察。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戰火遍及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20億人口卷入其中。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戰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的敵人是世界性的敵人,中國的抗戰是世界性的抗戰。”(《毛澤東文集》第2卷第146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在這場關乎世界和平、人類命運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和消滅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對徹底戰勝日本法西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中國軍民以血肉之軀抗擊日本陸軍主力,推遲了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組建遠征軍,于1942年初入緬作戰,3年間先后投入兵力40多萬人,傷亡近20萬人,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巨大民族犧牲。中國還為盟國提供了大量軍事情報、軍事設施和戰略物資。1942年1月1日,以中、美、英、蘇四國為首的26個參加對德、意、日軸心國作戰的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1945年4月,中國同美、英、蘇共同發起舊金山會議,討論并簽署了《聯合國憲章》,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歷史已經證明:抗日戰爭的勝利,是開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明前景的根本前提和關鍵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轉折點。一是這場近代以來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結束了屢戰屢敗的恥辱歷史,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提供了重要歷史條件;二是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形成的、通過《聯合國憲章》得到確認的大國地位,使中華民族再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走上民族復興之路創造了有利國際環境;三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空前團結,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匯集成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四是中國人民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重塑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凝聚起推動民族復興的磅礴精神力量;五是中國共產黨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模范行動,贏得了民心,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準備了堅強領導核心。正是中國共產黨中流砥柱作用的發揮和堅強領導核心的形成,正是中國人民的巨大民族覺醒、空前民族團結和英勇民族抗爭,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力量、中國精神。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營養劑。我們必須堅持讓抗日戰爭這一火炬照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和未來。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銘記民族光榮,增強民族自信,為早日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光明美好的前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上一篇:我國應急體系建設的幾個重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