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龔云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和知識分子的關系,是近年來學者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特別是在2012年,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之際,一些學者借所謂的“王實味問題”來歪曲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與知識分子的關系。本文試圖結合史料,實事求是地敘述延安時期黨與知識分子的關系,特別是與文藝知識分子的關系,以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
1943年4月22日,新華社播發了一篇關于延安對文化人的工作的經驗介紹的廣播稿,總結了抗戰后延安對文化人的工作,主要是對文藝工作者的工作,并將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抗戰初到陜甘寧邊區文協第一次代表大會(1940年1月)。在這一段時間內,有許多文化人來到延安。因當時大后方環境還比較好,去前方也容易,文化人中有留在延安工作的,有去前方工作的,也有在延安住一段時期仍回大后方的。當時我們黨忙于抗戰,對文化人的工作一般是招待及幫助其上前方。第二個階段,從邊區文協大會到文藝座談會前(1942年5月)。在邊區文藝大會上,毛澤東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并把它作為團結進步文化人的總目標。但是對于這個方針,當時許多做文化工作的同志并未深刻理解,文委亦未充分研究使其在實踐中落地,只是片面強調了文化人的特點,對他們采取自由主義態度。當時大后方形勢逆轉,去前方困難,于是在延安集中了一大批文化人,他們脫離群眾、脫離實際,某些人還對革命有模糊觀念,加之內奸破壞分子暗中作祟,所以在延安的文化人中暴露出了許多嚴重問題。第三個階段,從座談會到1943年4月。在這一階段,主要是學習毛澤東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并在文化人中展開討論,從思想上教育和改造他們,采取具體步驟把他們動員到實際工作中。
總體來說,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和知識分子的關系,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大力吸收
中國共產黨一直高度重視知識分子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特殊作用。一二·九運動爆發后,毛澤東在瓦窯堡會議上稱贊知識分子是“民族解放斗爭的先鋒”。抗日戰爭后,中國共產黨更加重視知識分子的作用。1939年5月,毛澤東在紀念五四運動20周年的演講中,指出:中國青年“起了某種先鋒隊的作用,這是全國除開頑固分子以外,一切的人都承認的。”(《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565頁)同年5月,中共中央發布《關于宣傳工作的指示》,強調:估計到中國文化運動在革命中的重要性,各級宣傳部必須經常注意對于文化運動的領導,積極參加各方面的文化運動。在必要時,可吸收一部分文化工作的同志,在黨區委、省委以上的宣傳部下組織文化工作委員會。6月,毛澤東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的報告和結論的提綱中指出:“要保護革命知識分子,不蹈過去的覆轍。沒有革命知識分子革命不能勝利。”“工農沒有革命知識分子幫忙,不會提高自己。工作沒有知識分子,不能治國、治黨、治軍。政府中,黨部中,民眾運動中,也要吸收革命知識分子。”(《毛澤東文集》第2卷,第233頁)6月25日,總政治部發出《關于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和培養新干部問題的訓令》,明確指出,由于工作開展,老干部不足,吸引革命知識分子參加軍隊工作,成為目前干部政策上一個重要任務。要求:大批的吸收純潔的革命的知識分子參加下層工作;經常考察留心他們思想的動向,及時引導他們向健康的道路上前進;了解并發揮他們的特長;用一切方法逐漸提高他們的組織觀念紀律性與堅定性。
1939年12月1日,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中強調:“在長期的和殘酷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在建立新中國的偉大斗爭中,共產黨必須善于吸收知識分子,才能組織偉大的抗戰力量,組織千百萬農民群眾,發展革命的文化運動和發展革命的統一戰線。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18頁)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他再次強調:“他們在現階段的中國革命中常常起著先鋒的和橋梁的作用”。“革命力量的組織和革命事業的建設,離開革命的知識分子的參加,是不能成功的。”(同上書,第641頁)1940年12月,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對黨內的指示《論政策》中,要求:“應容許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教育家、文化人、記者、學者、技術家來根據地和我們合作,辦學、辦報、做事。應吸收一切較有抗日積極性的知識分子進我們辦的學校,加以短期訓練,令其參加軍隊工作、政府工作和社會工作;應該放手地吸收、放手地任用和放手地提拔他們。”(同上書,第768頁)1942年整風期間,毛澤東再次強調了歡迎知識分子的重要性:“對文化人、知識分子采取歡迎的態度,懂得他們的重要性,沒有這一部分人就不能成事。……任何一個階級都要用這樣的一批文化人來做事情,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都是一樣,要有為他們使用的知識分子。”(《毛澤東文集》第2卷,第432頁)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由于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大旗,實施民主政治,制定了大力吸收知識分子的政策,使陜甘寧邊區成為指導中國抗戰的“圣地”,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愛國知識分子,懷著抗日救國的滿腔熱忱和尋求革命真理的激情,如潮水般地涌入延安。著名詩人柯仲平1939年寫了一首詩真實地反映了為什么大量熱血青年奔赴延安:“青年,中國青年,吃的小米飯,延安穿的麻草鞋,為什么你要愛延安?青年回答:我們不怕走爛腳底板,也不怕遇上‘九妖十八怪’,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飯,不能到前方抗戰,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經典,不能變成最革命的青年”。“割掉皮肉還有筋,打斷骨頭還有心,只要還有一口氣,爬也爬到延安城。”據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統計,1938年5月至8月,經該處赴延安的知識青年就有2288人;全年總計有1萬多名青年從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獲準去延安。
到延安的知識分子中,有許多文藝知識分子。到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前的1942年,主要有:丁玲、艾青、周揚、李初梨、周立波、田間、郭小川、冼星海、成仿吾、蕭軍、劉白羽、何其芳、嚴文井、陳荒煤、沙汀、卞之琳、徐懋庸、光未然、李煥之、鐘惦棐、楊朔、周而復、賀綠汀、賀敬之、華君武、高長虹、王朝聞、古元、江豐、彥涵……等等。茅盾、老舍也曾經到延安小住、訪問。茅盾當時準備在延安扎根,兒女都帶在身邊,兒子沈霜在陜北公學文工隊和西北文工團工作,女兒沈霞在女子大學就讀。
對于到延安的文藝知識分子,中共中央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和熱烈的歡迎。1936年10月,丁玲到達延安的當晚,中共中央就專門為她舉行歡迎晚會。毛澤東、周恩來、洛甫(張聞天)、博古(秦邦憲)親自與會,毛澤東在會后還專門為丁玲賦詞。
上一篇:運用民主集中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