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團結尊重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對遠道而來的知識分子,采取了團結尊重的態度,政治上一視同仁,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關心照顧,具體表現為:
第一,政治上高度關心知識分子。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其他領導人及陜甘寧邊區黨政軍負責人,經常擠出時間看望來延安的知識分子中的代表性人物,征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鼓勵他們為邊區的建設事業和中國的革命事業做貢獻。在實際工作中,根據知識分子的特長和志愿,及時安排他們到各種類型的干部學校進行培訓,讓廣大知識分子接受馬列主義和革命理論教育;各類單位,積極吸收有技術專長的知識分子作為技術骨干;積極幫助他們加入中共黨組織。
陜甘寧邊區讓知識分子充分享受民主權利。1941年10月,邊區參議會第二屆選舉和聘請的僅自然科學研究會的參議員就有:趙一峰(邊區政府建設廳工業局局長)、魯之俊(國際和平醫院院長)、巴蘇華(印度援華醫療隊醫生)、翁遠(八路軍制藥廠主任)、何穆(中央醫院肺科專家)、金茂岳(中央醫院婦科主任)。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多次下達文件,要求全黨高度重視知識分子,學會與知識分子合作。為了團結廣大知識分子,毛澤東提出:“我們要求我們的同志,在軍隊、政府、教育、民運、黨務各方面工作的同志,對文學藝術工作者,不論是低級的還是高級的,要采取歡迎的態度,恰當的態度,對他們的缺點要采取原諒的態度;而在文藝家方面,對于工農兵的缺點也是要采取原諒的態度。有缺點,不原諒是不行的,將來一定還要有問題。一些知識分子、文藝家不和我們做朋友,這不只是知識分子、文藝家這一面有缺點,一些部門一定也有缺點,也有問題。中央關于知識分子的決定發表以后,還有好些問題沒有解決,所以需要像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一樣,天天講,使得在軍事、政府、黨務、經濟、教育各方面工作的同志,對文化人、知識分子采取歡迎的態度,懂得他們的重要性,沒有這一部分人就不能成事。”(《毛澤東文集》第2卷,第431-432頁)
第二,工作上大膽使用知識分子。1942年7月13日,陜甘寧邊區政府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精神,提出:對于軍事家、工程師、技師、醫生等各類人才,一律以他們的專門學識為標準,給以充分的負責工作,如工廠廠長、醫院院長等,而不是以他們的政治認識為標準,對他們給予充分的信任。對于廣大文藝知識分子,充分發揮他們的文藝才能,讓他們組織各類文藝團體,舉辦文藝雜志,成立各種教育研究機構,自由地發表作品。
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的知識分子政策領導下,廣大知識分子,特別是文藝知識分子,在延安、在根據地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正像《解放日報》社論《歡迎科學藝術人才》中所指出的:只有在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邊區,特別是在延安,他們才瞧見了他們的心靈自由,大膽活動的最有利的場所。在延安,不拘一切客觀條件的困難與限制,各種文化活動在蓬蓬勃勃地發展。科學和藝術受到了應有的尊重。在抗日的共同原則下,思想的創作的自由獲得了充分保障。藝術的想象,與科學的設計都在這里發現了一個可在其中任意馳騁的世界。
第三,生活上優待照顧知識分子。延安時期,由于延安和陜甘寧邊區地處偏遠山區,經濟發展水平非常落后,再加上又處于戰爭時期,特別是在1941年至1942年最艱苦的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頑固派的雙重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使得陜甘寧邊區幾乎到了沒有衣穿、沒有飯吃的地步。就是在這種條件下,中國共產黨竭盡可能從生活上優待照顧知識分子,使他們能夠安心工作。陜甘寧邊區政府為了保證知識分子的生活待遇,在分配經費的排列次序上,常常是生活費第一,事業費第二。邊區政府幾乎拿出財政的三分之二用于保障生活,使當時的6萬多“公家人”能夠享受各種待遇(5萬人是一般生活標準,1萬人享受差別待遇)。為了優待技術干部,中共中央還制定了《優待文化技術干部條例》,規定“物質優待的標準依照其能力學識的程度規定之,要使他們及其家屬無生活顧慮,專心工作。對于特殊的人才,不惜重價延聘”。當時一般技術人員的待遇均高于黨政機關干部(當時中央政治局委員津貼每月僅10元)。
中國共產黨對知識分子生活上的優待,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對知識分子的重視和尊重,也充分調動了廣大知識分子的積極性,推動了邊區的文化建設。
上一篇:運用民主集中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